——改革與未來鋼鐵市場形勢演變大趨勢系列談之二
我曾經說過,今年鋼鐵市場本身的許多因素對市場的影響只是表象。背后嚴峻和復雜的經濟、改革形勢才是影響鋼鐵市場走勢的主要因素?辞辶私洕、改革形勢,了解了鋼鐵市場的要素條件,也就看清了鋼材市場形勢。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關系不協調的體制問題。權利、資本和利益的結合滋生了中國式的腐敗。
去年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實現稅后利潤1.25萬億元,同比增長39.3%;鋼鐵企業卻陷入微利和虧損的險境?雌饋硎切袠I市場問題,但實質上是國家資源戰略問題和行業壟斷和利益格局問題。政策需要向民生傾斜,向實體經濟傾斜。很顯然這里也有改善政府調控政策問題。
前幾年中國依賴投資強度,保持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卻積累了重大社會經濟利益關系失衡的問題。利益、政績驅動,使土地財政和借債支撐地方投資拉動熱力不減。積累了地方政府債務超過15萬億元。滋生了腐敗問題,也積累了產能過剩問題。很顯然,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問題;土地財政和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百姓小康社會安居問題,因權力、行業壟斷而形成重大社會經濟利益格局關系嚴重失衡問題;這一切都指向需要深化改革,改善宏觀調控,瞄準潛在需求,釋放發展的動力。只有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建立廉潔高效政府,才能推動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善民生。
正是面臨上述這些發展難題。許多專家多次聲稱寧肯放慢增長速度,不出臺經濟刺激政策,也要做好改革,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問題是: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再次步入幾乎斜率都不變的回落趨勢。許多人看到了我國深化改革對中國經濟社會未來健康發展的重要性,而忽視了保持經濟穩定不僅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改革的基礎性經濟條件。過多的強調不要出臺經濟刺激政策。結果導致今年以來我國經濟上半年一直延續幾乎斜率都不變的回落,使企業經營陷入困境中。一旦這種所謂的激進改革觀點變為現實,那不斷回落的中國經濟將使中國社會經濟陷入衰退。這種經濟休克激進的改革在實踐上是不可取的。更何況每項重大改革,既然是權利和利益格局的調整,怎能期待改革短期就會成功呢?我們喊改革一年多了,重大失衡問題上的改革究竟有多大進展。
為什么中國改革一定要同經濟穩定發展相協調原因有三:
一是世界金融經濟危機正處在低谷震蕩調整中,世界經濟復蘇將呈現緩慢的發展過程。中國經濟的持續下滑,企業經營更加困難。我在警惕中國經濟下行壓力的長期化中提到: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確實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伴隨工業化、城鎮化的相當規模,我國從經濟總量和生產能力的快速發展陷入了總供給過剩,經濟增速放緩階段。過剩經濟將伴隨中國未來很長時期的經濟發展過程。如果沒有一個合理投資拉動,過剩經濟必然演繹經濟下滑和就業壓力增加。也必然加劇社會矛盾。
二是中國處在中西部、農村現代化和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巨大的潛在需求需要投資和改革釋放這種需求。沒有一定的合理投資和深化改革,就會放緩經濟發展速度。也只會放緩中國的現代化建設。
三是現在需要保持合理投資基礎上加大改革力度來釋放潛在需求和市場活力。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改革的目標就是與2020年實現小康社會發展目標相適應。很顯然瞄準潛在需求,深化改革,釋放發展動力,加快改善民生也是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期待改革創造投資發展經濟的動力和空間。只有經濟發展,就業增加,勞動者收入提高,才能擴大消費。中國離開了經濟在合理范圍的穩定,人們會發現,企業市場經營將面臨更大的困難。所謂消費拉動,控制產能過剩,調結構,深化改革,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改善民生的一切努力都將會困難重重,事倍功半。很清楚:一定的經濟穩定是改革的基礎性條件。
實際上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也決定了中國仍然具有相當大的潛在投資需求。無論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還是改善民生的差距,都是中國釋放潛在需求,加快經濟發展的潛力。這需要通過改革釋放動力,通過投資發展經濟來實現。供給過剩型經濟條件下的調控政策就是要重視通過包括投資體制改革在內的配套深化改革,調整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通過合理的投資拉動來釋放潛在需求,保持經濟在合理范圍內的穩定運行。很顯然,這里仍有很大的投資發展潛力。這也決定了未來十年合理投資建設仍是我國保持經濟穩定,促進經濟良性發展的重要動力。
如何解決盲目擴大投資的體制根源和負面效應,如何走出合理投資拉動的正確道路。在改革中,中央提出了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正確經濟發展思路。中國經濟終于排除了所謂不出臺經濟刺激政策的輿論干擾,結束了經濟增幅不斷下滑的艱難歷程。走上了確保經濟在合理增速范圍內的穩定運行中,加快改革和結構調整力度,促進社會經濟走上全面協調健康發展的道路。
(關鍵字:中國改革 經濟穩定 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