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脆弱的全球經濟和政策不確定性影響下,2013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增長乏力,流量基本與去年持平,復蘇時間超出預期。供給充裕、需求疲軟,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滑,影響了一些國家的經濟增速,但也抑制了部分國家的通脹水平。展望2014年,全球經濟仍將緩慢復蘇,全球FDI可能小幅上揚,大宗商品價格或沿襲目前態勢。
全球外資流量呈背離趨勢,發展中國家引資比例有望繼續提高
2012年,全球FDI大幅萎縮,較上年下降18.2%。聯合國貿發會議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FDI與2012年持平,上限為1.45萬億美元。該組織預測,全球FDI在明年和后年將小幅上升,但同時認為,全球金融體系的結構性缺陷、宏觀經濟環境可能出現的惡化以及重要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都可能影響投資者信心,導致FDI流量下降。
聯合國貿發會議投資與企業司官員梁國勇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全球FDI流量在2009年觸底后未能保持增長,復蘇相對于全球經濟的其他方面明顯偏弱,外資總量較危機前高點仍低約30%。在FDI流入方面,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呈現背離趨勢,歐債危機影響讓這種趨勢有所加強。2012年,發展中國家引進外資首次超過發達國家,達到全球總量的52%;今年該比例有望繼續提高。
在全球FDI復蘇乏力的背景下,中國表現出色,不僅相對于主要發達經濟體,在新興市場國家中也是一枝獨秀。今年年中,對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的預期導致國際資本從新興市場國家大規模流出。中國不僅避免了沖擊,反而強化了自身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
總體來看,中國引進外資總量一直保持穩定增長。特別是今年以來,外資流入在經過持續一段時間的月度同比下降之后逆勢恢復增長。外資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質量進一步提高。服務業領域外資超過制造業,并且兩者差距有擴大趨勢,顯示以尋求市場為導向的跨國投資加速進入中國。制造業方面,體現高技術、高附加值的“高端”外資項目,有利于推動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
在FDI流出方面,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也呈現背離趨勢。聯合國貿發會議認為,由于經濟前景不確定,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不再進行大規模國際擴張,這是全球FDI流出總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相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金磚國家的對外投資繼續穩步增長,金磚國家已成為重要的對外投資國。2012年,中國首次成為全球第三大投資國,僅次于美國和日本。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均加大了引資力度,中國對外投資的空間更加廣闊。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投資研究室王碧珺指出,2013年,中國海外投資呈現由“生產型”向“消費型”轉變的新趨勢,具體表現為銅、鐵、鋁等生產性礦業資源讓位于石油、天然氣等消費性燃料資源,向歐美高端消費品行業投資,加大海外農業投資,滿足國內中高端消費者的需求。
但不容忽視的是,在渴望外資的同時,一些國家在針對跨國并購的準入方面也越發挑剔,收緊對外資的審查和監督程序,投資保護主義造成的風險有所加大。從長遠看,這阻礙著全球FDI的復蘇進程。
全球大宗商品資產總價值大幅下跌,明年價格仍不會有大的變化
2013年以來,國際商品市場供應充裕,但需求不旺,這抑制了大宗商品的價格。英國巴克萊資本公司分析師凱文·諾里什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11月,全球大宗商品資產總價值下降880億美元,至3320億美元,是大宗商品管理資產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下跌。投資者已從大宗商品基金中撤走超過363億美元資金,同樣創造了新紀錄。大宗商品資產價值下滑主要由于投資者紛紛從貴金屬板塊撤離,其中黃金價格下跌尤為明顯。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部主任趙玉敏認為,2013年國際商品市場不活躍,主要是基于以下因素,一是全球經濟增長基礎極不穩固。對美國量化寬松退出的預期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再度動蕩,發展中國家首當其沖。發展中國家是世界商品市場的主要消費者,這些國家經濟增長受挫,大宗商品市場失去了強大的支撐。
二是主要商品供應增加。雖然資源短缺的陰影并沒有徹底消失,但2013年世界資源供應狀況得到明顯改善。美國大力開發頁巖氣、油砂等非常規油氣資源,世界能源市場上來自美國的能源產品增加,相關商品價格承壓。與2012年美國世紀大旱引發全球糧價飆升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今年全球農產品(行情,問診)生長期氣候條件基本穩定,作物生長情況普遍良好,產量預期增加,庫存水平提高,價格大幅回落。
三是國際大宗商品行業“去金融化”有所提速。美國銀行業不但被要求將衍生品交易從場外轉到交易所內進行并在交易所結算,一些美國超級金融機構還被迫收縮曾給他們帶來豐厚利潤的商品業務。監管層的壓力導致商品投機活動的空間縮小,投機活動有所收斂。
經濟和金融分析機構“環球透視”首席經濟學家納瑞曼·貝爾拉夫什認為,明年,許多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會略微增強,對大多數大宗商品的需求會逐步回升。但是,需求的增長會被產出的增長或充足的庫存抵消,這意味著大宗商品價格很可能變動不大。溫和的大宗商品市場,也會緩解新興市場國家的通脹壓力。貝爾拉夫什認為,新興市場國家最近通脹的上升,部分源于對美聯儲縮減量化寬松政策的恐慌,這種恐慌令一些新興市場國家貨幣貶值,推高了輸入型通脹。2014年,新興市場國家的這種通脹壓力預計將出現反轉。
近兩年來,原油市場一直受到伊朗核問題的困擾,年內西方國家終于與伊朗達成協議,使國際原油價格穩中趨降。
發達國家退出量寬帶來不確定性,新興市場國家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從趨勢上看,2014年全球經濟形勢更加復雜,經濟大幅回暖的可能性不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年10月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將明年全球經濟增長率下調至3.6%,比7月的預測下調了0.2%。
美聯儲已邁出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的第一步,其貨幣政策回歸正常是遲早的事。這標志著刺激政策帶動的反彈周期將趨于結束。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李向陽認為,無論是以美、日、歐為首的發達經濟體,還是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目前都無法預見到能夠推動經濟復蘇的強勁動力。IMF預測,全球經濟緩慢增長態勢將持續到2018年。
明年,世界經濟還面臨一系列下行風險。美國減少資產購買意味著全球風險資產的重新定價,將加劇國際資本流動,引起匯率和國際收支變動,進而為全球經濟增添不確定性。此外,美國國內黨爭也給世界經濟前景蒙上陰影。IMF日前警告說,如果美國國會兩黨不能盡快就債務上限提高達成一致,導致美國債務違約,勢必會引起全球金融市場的恐慌。
歐元區也不排除個別國家債務問題暴露或進一步惡化的可能。政府債務上升導致很多歐洲國家在今后兩年仍不得不繼續實施財政緊縮,持續高達兩位數的失業率以及超低通脹率,是制約歐元區經濟發展的三大難題。
“安倍經濟學”帶來日元貶值,給日本的貿易伙伴帶來不小沖擊,使日本在世界經濟中的實際貢獻率依然為負。對亞洲國家來說,“安倍經濟學”無疑是一座休眠的火山,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認為其一旦“噴發”,將禍及整個亞洲。
新興市場國家雖然仍是引領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但一些國家也面臨外需疲軟、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通脹壓力上升等風險。李向陽認為,新興市場國家結構調整和改革勢在必行。在結構調整的作用下,新一輪增長動力有可能被釋放——這種動力更加穩健、可持續。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大力實施經濟結構改革,增長進一步轉向消費需求的拉動。印度、俄羅斯等國家也在謀求改革。
一些經濟學家看好頁巖油氣革命的潛力,認為其將成為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游戲改變者”。隨著技術突破,美國頁巖油氣產量迅速提升,不僅帶動就業、投資,而且導致能源消費價格大幅下跌。能源價格下降還意味著制造業成本的下降,有利于促進企業加大投資和出口。麥肯錫全球機構最新預測稱,到2020年,頁巖油氣每年可為美國經濟創造6900億美元的價值,提供170萬的就業崗位,大幅提升美國經濟增速。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經濟增速加快,無疑將對世界經濟起到提振作用。
(關鍵字:量化寬松政策 投資 歐債危機 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