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煤壓鋼”,煤炭、焦企以及鋼鐵企業將面臨兼并重組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古典詩詞中意境朦朧的書寫,不知從何時起成為目前國內大部分城市空氣狀況的真實寫照。
今年的地方兩會及全國兩會上,治理大氣污染成了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我們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他指出,要以霧霾頻發的特大城市和區域為重點,以細顆粒物(PM2.5)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治理為突破口,抓住產業結構、能源效率、尾氣排放和揚塵等關鍵環節,健全政府、企業、公眾共同參與新機制,實行區域聯防聯控,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隨著環境治理問題上升到政府工作的中心位置,大氣污染防治成為治理環境污染的突破口。治污政策的推行對動力煤及煤焦鋼產業鏈影響幾何,相關企業如何應對,期貨市場相關品種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煤炭的基礎地位不會變
最新數據顯示,74個城市去年的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的平均天數僅為221天,達標天數比率為60.5%。污染最嚴重的地區是京津冀。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在今年兩會上表示,受到霧霾困擾的京津冀地區去年的空氣污染天數超過60%,該地區的PM2.5平均值為106微克/立方米,大大超過世界衛生組織設定的PM2.5安全上限。而燃煤排放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因素。
吳曉青透露,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地區占國土面積的8%,消耗了全國煤炭的43%,其中以京津冀為最。這意味著,要減少京津冀污染,必須減少京津冀煤炭的使用量。
今年年初,國家發改委、環境保護部下發了《關于組織開展全國脫硫電價專項檢查的通知》,推進燃煤電廠脫硫改造1500萬千瓦。
內蒙古煤炭交易中心工作人員任波告訴期貨日報記者,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大氣污染,多省市在2013年就已下發關于煤炭消費總量和質量控制制度的方案。
資料顯示,2013年年底,河北省制定《河北省城市燃煤標準》,到2017年全省煤炭消費要在2012年基礎上凈削減4000萬噸。《石家莊市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方案(2013—2017年)》第七條明確指出,2013年10月底前,完成二環與三環路之間52個城郊村3.9萬臺戶用冬季取暖燃煤鍋爐改燒型煤和日常生活使用的燃煤爐灶改用液化氣灶工作。2014年10月底前,正定縣、欒城縣、藁城市、鹿泉市完成上述改造任務;2015年10月底前,其他縣(市)、礦區農村取暖燃煤小鍋爐全部改燒低硫型煤。陜西省制定《“治污降霾·保衛藍天”五年行動計劃》,推行煤炭消費總量和質量控制制度,制定關中各市區煤炭消費量實施方案,建立煤炭質量監管機制。
針對治污對于煤炭行業的影響,睿能咨詢公司首席咨詢顧問李廷認為,一方面,有關部門對污染物排放的監管將越來越嚴格,用煤企業的除污成本會不斷上升,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煤炭需求增長;另一方面,光伏、風能、核能等替代能源的發展將會加快,并最終導致煤炭在能源消費增量中的份額逐步下降。
不過,在李廷看來,大氣污染治理對煤炭市場的影響是漸進的,短期內多行業還需要用一定量的煤炭,煤炭的基礎地位不會變,也變不了。
內蒙古煤炭交易中心副總經理李學剛認為,治理大氣污染對煤炭市場的影響有利有弊,比如在控制消費總量的前提下,肯定會有利于優質煤炭的消費,更好地體現出“優質優價”;可能會抑制低熱值煤炭的進口和消費甚至流通,有利于煤炭市場總體形勢好轉。不利的地方是,在產能過剩、煤炭整體供大于求的背景下,控制消費總量可能會加劇煤炭市場供過于求的狀況。而影響程度有多大,還要看后續的具體行動。因此,大氣污染治理對煤炭市場的影響將是漸進的。
對產業鏈的影響復雜
吳曉青透露,“京津冀區域生產了占全國55%的鋼鐵、40%的水泥、52%的汽柴油,這些地區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占全國排放量的30%”。
為有效解決大氣污染問題,我國適時提出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把具體實施重點放在解決京津冀地區的大氣污染問題上。在2013年年底,河北省也發布《河北省削減煤炭消費及壓減鋼鐵等產能任務方案》,明確指出到2015年年底,全省壓減煉鐵產能1447萬噸、粗鋼產能1586萬噸,削減煤炭消費875萬噸;到2017年年底,全省共壓減煉鐵產能6672萬噸、粗鋼產能6726萬噸,削減煤炭消費4034萬噸。
接受期貨日報記者采訪的多位人士表示,治理大氣污染,對煤焦鋼產業鏈的影響非常復雜,總體來看,短期多空因素交織,長期利多鋼材、利空原料。
長期來看,鋼鐵和煤炭行業的所有生產企業,為了避免被淘汰或強行關閉,都會努力將自身的生產工藝和環保水平提高至國家要求的標準。而那些小型鋼廠、煉焦廠以及煤礦,由于無法提高工藝水平,將被全部關閉。“在三至五年后,國內鋼廠、煉焦廠以及煤礦的污染物排放量都會符合標準,對大氣的污染也會顯著減輕。”國信期貨煤焦鋼分析師施雨辰分析說。
唐宋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煤焦分析師劉娟認為,重拳出擊治理大氣污染肯定會影響到鋼材產量,但如果需求增加、供給量減少反過來又會利多鋼材市場。
以唐山地區為例,2月份唐山市政府在連續幾日的霧霾天氣后,2月23日啟動了重污染天氣(級)預警響應,要求鋼鐵行業停、限產30%。而據唐宋實時跟蹤數據顯示,部分軋鋼企業在接到通知后已經有停產舉措,抬價意愿增加,唐山145窄帶出廠價更是大幅拉漲100元/噸。
劉娟告訴期貨日報記者,從3月第一周的鋼價表現來看,不僅鋼坯、窄帶價格上漲,其他品種下降幅度也已明顯趨緩。而從庫存來看,鋼坯庫存較上周減少8萬噸,平均每日凈出庫量超過1萬噸,去庫存效果明顯。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唐山地區高爐個數開工率為83.125%,容積開工率為85.94%,較2月28日分別降4.375%、3.77%,鋼企減產力度明顯,鋼坯投放量持續降低,部分供應缺口通過庫存量進行補充,7日午前統計樣本企業產銷比達到128.85%,唐山鋼坯價格拉漲意愿明顯,上漲20元/噸。
不僅如此,劉娟進一步分析說,由于被淘汰的小鋼廠主要生產低附加值的螺紋線材等產品,而大鋼廠普遍轉向生產更多高附加值的板材等產品,未來中國鋼鐵行業整體將出現行業結構優化,有利于提高中國鋼材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同時緩解低附加值產品的產能過剩情況。
施雨辰認為,短期看,煤焦鋼產業鏈多空因素交織,從鋼鐵行業來看,一方面鋼材產量減少,有利于緩解鋼鐵市場常年供過于求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對原材料—鐵礦石、焦炭、焦煤等產品的需求縮水,同時原料價格將下跌,鋼材生產成本也會下降,對鋼材價格不利。
據了解,在減輕空氣污染和化解產能過剩的雙重訴求下,2013年10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河北省作為中國第一產鋼大省,分配到6000萬噸鋼鐵產能縮減任務。
施雨辰稱,由于嚴格控制鋼材產能,對煤、焦炭、鐵礦石等原料的需求會隨之減少,長期看,利多鋼價,利空原料。
據了解,伴隨著高爐開工率的不斷下降,相對應的是原料需求不斷萎縮,原料價格也在一路下跌,尤其是焦煤、焦炭不斷創出新低,自2014年1月至目前,焦煤下降100—160元/噸,焦炭下調200—220元/噸,尤其是2月底3月初,鋼企更是借環保之力打壓原料價格,僅本周唐山地區焦炭下降60元/噸。而對比近幾年鋼坯價格最低點,2012年鋼坯最低出廠價為2690元/噸,對應二級焦炭價格為1240元/噸;當前鋼坯出廠價為2900元/噸,對于二級焦炭價格為1190元/噸。在環保行動持續過程中,煤焦市場出現恐慌性下跌。
劉娟分析,焦化企業同為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在環保及市場的雙重壓力下,焦化行業限產力度也將逐漸加大,當前焦企開工率在50%—70%,且在繼續降低中,中小焦企將再次面臨生存考驗。“隨著時間的推移,煤焦鋼產業鏈在尋求微妙的平衡關系,但對于上游焦煤來說,當前形勢最為不利。”
業內人士認為,近期煤焦鋼期貨市場集體持續下跌,與兩會期間“減煤壓鋼”政策有很大關系。“昨天煤焦鋼集體反彈不代表行情出現反轉,就目前的期貨行情來看,反彈的力度不夠,即使會比前幾天上漲些,但總體還是偏空。”
優化煤焦鋼產業結構
在大氣污染治理計劃出臺后,污染大戶—用煤企業、煤焦鋼產業鏈均面臨著如何節能減排的問題,而在環保達標的同時,勢必會增加鋼鐵及水泥行業的生產成本。“在鋼價持續下跌的情況下,目前鋼企普遍虧損。”華東地區某鋼企采購部負責人告訴期貨日報記者。
山西汾渭中太投資公司副總經理劉宏玫認為,環保“連環掌”重擊,將倒逼煤焦鋼產業升級,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企業的成本。“比如目前的部分鋼鐵企業處于虧損狀態,若在此時增加環保設備,噸鋼生產成本會增加百十元,同樣焦化企業的生產成本也會隨著環保設施的升級而增加。”
據了解,河北省在其發布的關于治理大氣污染的報告中指出,要推進鋼鐵、鑄造行業脫硫和除塵治理。2015年7月1日前,所有鋼鐵、鑄造企業的燒結(球團)設備機頭完成除塵設施升級改造,執行顆粒物特別排放限值(40mg/m3)。
專家認為,環保政策的實施將有助于提高鋼鐵行業集中度。資料顯示,每生產一噸鋼大約需要增加130—150元環保成本,可以預期,隨著企業環保支出大幅增加和環保門檻大幅提高,現有企業擴大產能的意愿將被削弱。潛在進入者要么被嚴苛的環保準入門檻拒之門外,要么對高昂的環保支出望而卻步,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減緩鋼鐵行業產能的增長。
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環保趨緊、約束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投資是大勢所趨,“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前10大鋼鐵企業的產能占比將由目前的約50%上升至60%”。提高行業標準和準入門檻,必將有助于進一步提高鋼鐵行業的集中度。
隨著節能減排措施的持續推進,特別是總量控制和環境稅征收開啟,將倒逼鋼鐵企業兼并重組,轉型升級。劉娟說,3月上旬山西最大的民營鋼企海鑫鋼鐵破產,今年中小鋼鐵企業必將迎來一波兼并重組潮。
在劉宏玫看來,目前要兼并重組的不僅是中小型鋼鐵企業,焦化企業及水泥企業也將面臨兼并重組。
資料鏈接
●如果說2012年只有華北平原在抱怨霧霾,那么到了2013和2014年,霧霾已經成為全國問題。據社科院發布的《氣候變化綠皮書》顯示,2013年有25個省份被霧霾纏身,平均霧霾天數逼近30天,較同期偏多10.3天。“霧霾中國”,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嚴峻的現實,也是未來最大的民生問題。
●在2014年全國31個省份的政府工作報告中,29個提出治理大氣污染,16個提出把治理霧霾作為重點,在2014年的地方兩會上,不少省市立下“軍令狀”。
北京:未來5年,突出圍繞壓減燃煤、控車減油、治污減排、清潔降塵等四大關鍵領域落實大氣污染防治任務。
廣東:2015年年底,基本完成珠三角地區生態修復,率先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空氣環境質量評價體系和大氣污染預報預警體系。
上海:到2017年,重污染天氣大幅減少,空氣質量明顯改善,PM2.5年均濃度比2012年下降20%。到2017年全面取消分散燃煤。
重慶:確立環保“五大行動”—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行動。其中包括:到2017年,主城區空氣中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16%。
天津:2017年建成基本無燃煤區。
(關鍵字:鋼鐵 環保 煤焦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