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鐵行業,已經走到一個十字路口,如果不及時轉變發展方式,那么鋼鐵行業的這種“隱痛”,很可能成為導致下游產業甚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這是鋼鐵業的“不能承受之重”!]
今年以來,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出差的次數比去年有增無減,拜訪客戶、走訪合作伙伴、思考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排滿了他一年的日程表。
作為國內鋼鐵行業的領軍企業,2011年,寶鋼用中國鋼鐵行業5.7%的產能,創造了占全行業21.3%的利潤。不過,整個2012年,與其他鋼鐵同行一樣,寶鋼也同樣承受著原材料成本高企以及下游需求增速放緩帶來的雙重壓力。
在接受專訪時,徐樂江就坦陳,中國鋼鐵工業的微利經營特征越來越明顯,但對寶鋼等鋼鐵企業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
記者:寶鋼以及鋼鐵業今年遇到的最大壓力是什么?
徐樂江:鋼鐵行業經過近10年的高速發展,供求關系發生了逆轉,已經跨過了從“供不應求”到“供大于求”的拐點。一方面產能過剩還在加劇,一方面需求增速明顯放緩,中國鋼鐵行業的規模擴張已近尾聲。微利經營是鋼鐵產業升級過程中必然和必須承受的。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國鋼鐵行業,已經走到一個十字路口,如果不及時轉變發展方式,那么鋼鐵行業的這種“隱痛”,很可能成為導致下游產業甚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這是鋼鐵業的“不能承受之重”!
記者:在這種大背景下,國內的鋼鐵行業如何突圍?
徐樂江:以創新為驅動的轉型發展,是國內鋼鐵行業唯一的突圍之路。鋼鐵企業必須主動改變原有的單純依靠要素投入追求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轉向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
一個典型的矛盾是,盡管中國的鋼鐵企業占據全球最大的鋼鐵企業前10強半數以上份額,但包括寶鋼在內的中國大型鋼鐵企業還沒有一家稱得上是“跨國公司”,中國鋼鐵業國際化羸弱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駕馭國際市場運營的經驗和能力,核心就是管理創新能力不足。
此外,中國的鋼鐵業貢獻了全球45%左右的產量,卻鮮有影響世界鋼鐵業發展方向的突破性技術創新,這是中國鋼鐵業大而不強的典型癥狀。唯有技術創新,才是中國鋼鐵業發展擺脫資源和環境束縛的新支點。
記者:具體到寶鋼集團,如何突破微利經營的現狀?
徐樂江:2010年,寶鋼就制定了新一輪的發展規劃,對企業的發展理念進行了調整,其中在規模戰略的實施中,就要求跳出對單一的產量擴張的追求,提出“規模就是在一定技術和管理水平下企業達到最低成本時的產能集合”。
同時,我們對國內的鋼鐵產業也進行了重新規劃布局,聚焦“兩角一邊”(即長三角、珠三角和西北邊疆),先后并購了八一鋼鐵,兼并重組廣東地區的鋼鐵企業,并對寧波鋼鐵進行了股權收購,此外還并購了福建德盛不銹鋼,從而初步完成了在國內的戰略布局。
此外,公司還將分步實施上海地區鋼鐵產業的結構調整,這也是寶鋼二次創業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上海減量調整,不僅要實現寶鋼“兩角一邊”的戰略布局,而且在上海地區要通過延伸產業鏈,提高高端產品的比重和制造能力,打造世界領先的碳鋼扁平材精品基地。同時建設在上海的研發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發展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產業以及金融服務、信息服務、技術服務等服務產業。
記者:目前很多鋼廠都提出加大非鋼產業的拓展力度,除了鋼鐵主業,寶鋼認為在哪些領域還有拓展機會?
徐樂江:目前,寶鋼已經初步形成了資源開發業、鋼材延伸加工業、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生產服務業、煤化工業等六大板塊的多元業務結構,同時還在推進“從鋼鐵到材料、從制造到服務、從中國到全球”的企業轉型升級戰略。
寶鋼要做的不是產業轉移,而是正在實施從制造向服務領域的不斷擴展和延伸。寶鋼的產業包括鋼鐵主業和多元產業,鋼鐵本身有服務增值的業務,多元產業里面也有制造和服務性的業務,每個產業里都有制造部分、服務部分。
寶鋼要立足制造業,把制造業做好,同時必須增加服務分量,著力打造服務先行的制造業。“從制造到服務”明確了寶鋼未來服務功能、服務領域的延伸。從“鋼鐵到材料”來看,寶鋼正介入并逐步開始成為一個以鋼鐵為主的材料全面解決方案的供應商。我們認為,由純鋼鐵制造向制造與服務并重的商業模式轉型是未來鋼鐵企業的必然選擇。而從“中國到全球”不僅僅是經營區域的拓展,更是經營視野的開闊。
此外,針對越來越高的資源和環境要求,寶鋼還提出并實施了“環境經營”戰略,即創新經營模式,把環境保護融入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使環境保護和企業發展融為一體,走高碳企業的低碳發展之路。
(關鍵字:寶鋼 二次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