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漸行漸近,2013年經濟定調將趨于明朗。
在上周舉行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明年經濟工作安排的基本框架已經較為明晰,“要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表述也讓外界眼前一亮。
而在經濟增長的動力方面,以往依靠資本形成驅動的爆發式增長可能更多地讓位給消費等長效拉動機制,而城鎮化將發揮尤其重要的作用。學界預計,中央或為此出臺專門的配套政策。
在昨日(12月13日)舉行的一次財經策略展望會議上,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表示,2013年財政和貨幣政策有望基本上保持不變。“預計近期不會發生明顯的政策變化,政府將更加重視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而減少對于實際增長率的關注,這對于經濟來說是利好的。”
明年經濟宜降速求質
按照正常節奏,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望在本周末召開。由于恰逢換屆年,新一屆領導人對于控物價、調結構和穩增長三者之間的協調備受矚目。
11月各項經濟數據除出口外,均保持較為強勁的回升勢頭,其中財政收入增速在年內首次回升至20%以上。
“我們相信政府投資的基礎設施建設將在2013年保持穩健增長。這些項目包括鐵路、尤其是高鐵的建設。此外,水利基礎設施、輕軌以及地鐵都是重點投資項目。”野村證券中國股票研究主管劉鳴鏑說道。
很多機構也認為,明年經濟實際增速要比今年樂觀一些。中國銀行(2.83,-0.01,-0.35%)新近發布的報告預計,2013年中國經濟將溫和回升,GDP增速為8%左右,財政政策或更加積極,貨幣政策總體穩定,降準概率依然較大。
但是從中央政治局研究經濟工作時強調側重質量和效益看,即將開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太可能將經濟增速提到最關鍵的位置,今年經濟增速很可能持平或者低于7.5%,這也正是一批國內經濟學家所期望看到的現象。
2003年~2011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每年平均20%以上的增長率,支撐著GDP年均10.7%的高增速,適當降低投資是可行的,而且也已經到了關口。張智威預計,隨著通脹水平在2013年中逐漸上升,明年下半年可能會有兩次加息;而GDP增長將呈現兩種情況:上半年將保持8.2%的增速,但在下半年恐將明顯放緩,或至7.2%左右。
國家統計局總工程師鄭京平指出,從短期看,制造業投資受產能過剩、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等因素影響,難有大的提升,基礎設施投資雖仍有空間,但增速也會低于前幾年,適度降低增長速度是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需要。他認為,中國經濟應該從過去30多年中年均增長10%的高增長階段,進入年均增長7%~8%的較高增長階段。這一增速既能夠滿足人口自然增長的需要、民生改善的需要,還能有3個百分點左右的增長用于追趕發達國家。
城鎮化或成最大亮點
在投資驅動效力較前期減弱的背景下,內需與城鎮化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將會更加顯著。
按照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的世界發展模型,當一國的工業化率達到30%時,城鎮化率可以達到60%;工業化率達到40%時,城鎮化率一般在75%以上。目前,我國的工業化率接近40%,但城鎮化率才51%。這種城鎮化與工業化水平的背離,表明我國城鎮化的發展空間和必要性依然很大。
亞洲開發銀行高級經濟學家莊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我國國土面積大,另一個就是多年來的城鄉二元結構。在后一個層面,雖然我國工業發展了,但勞動力市場還沒有打開,不能很好地滿足產業結構變化的需要。
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加快培育一批拉動力強的消費新增長點。而在城鎮化方面,則概括為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中銀國際報告認為,新型城鎮化是“深度”城鎮化而非“廣度”城鎮化。不再是以往大范圍布點,而是強調尊重市場規律發展城市圈、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不再單純強調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而是更為強調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即真實城鎮化率,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莊建表示,如果要系統推進中國城鎮化戰略,戶籍制度和土地流轉制度的改革都會有所涉及。現在可以掛鉤的一個是房地產政策,另一個是產業結構調整。
國研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認為,隨著規劃立法工作的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問責制的建立,財稅體制改革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將不斷提高,城市發展空間和后勁將不斷擴大,這將促進消費結構升級。“預計隨著經濟轉型的推進,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將經歷一個由低到高的平穩變化,在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的大背景下,預計將恢復到9%左右。”
(關鍵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漸近 新城鎮化或出配套政策,2012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