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辦的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上,博鰲亞洲論壇新聞中心外,一片深藍色的光伏地磚引人注目,它和新聞中心屋頂629塊光伏板一同“捕捉”陽光,屋后則立著一塊用來存儲綠電的“大電池”。
屋頂光伏、立面光伏、光伏地磚、花朵風機……通過改造,新聞中心建成高水平的“光儲直柔”配電系統,年發電量約52萬千瓦時,比起50萬千瓦時的年耗電量,還略有盈余。
換上“綠衣”的不只新聞中心。從高空俯瞰,從屋面到車棚,隨處可見光伏太陽能發電板打造出的多重綠色低碳場景:光儲充電站的液冷技術最快讓車輛10分鐘內充滿電……當了解到博鰲近零碳示范區的用電均來自陽光、海風,參會的海內外嘉賓紛紛豎起大拇指。
最近幾年,中國光伏產品表現亮眼,成為走俏海外的“新三樣”之一。在我國光伏產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中,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紀凡是親歷者,也是奮斗者。近日,本報采訪高紀凡,探尋中國光伏行業發展背后的故事。
自主創新
實現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
“我還清晰記得,2010年天合光能的核心技術變成國際標準的細節,此前光伏行業的所有國際標準都是由國外企業制定的。當時,光伏組件的質量保證期只有15年,我們組織研發團隊攻關,經歷了幾十次失敗,經過1000多個日夜的努力,終于成功了。”
高紀凡說,“依靠我們的獨創技術,我還牽頭完成了中國光伏行業第一項國際標準的制定,現在光伏組件的質量保證期最高可以達到30年以上。”
回首20多年,追尋著一束光的能量,中國光伏行業跟跑起步,櫛風沐雨,不懈探索。高紀凡,就是中國光伏行業的“追光者”之一。在他看來,過去的近30年中,中國光伏行業經歷了追趕——并跑——走向引領的3個階段。
“國內光伏行業剛剛起步時,很多人還以為這就是做屋頂太陽能熱水器、燒熱水的。”高紀凡笑稱。
以前,國內光伏行業被形容為“三頭在外”,原料、設備和市場幾乎全部依賴海外。多家電池、組件生產企業的負責人都還記得當時的情況——就設備部分而言,原先國內的生產線上幾乎沒有國產設備,“發展明顯受制于人”。但如今,海外設備在生產線上的占比,已經微乎其微。
最初,光伏產業受到核心技術水平和成本的限制,成本高居不下,成為制約光伏發電大規模應用的重要因素。慢慢地,中國光伏行業逐漸向上游延伸。光伏產業鏈各環節配套企業發展迅速,通過科技創新持續突破光伏產業關鍵核心技術。
“從輔材輔料到全套設備,從單一生產到系統集成,如今的中國光伏行業,已經成為端到端自主可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劉譯陽說。
來自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光伏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等主要制造環節產量同比增長均超過64%,行業總產值超過1.75萬億元。
走進天合光能常州總部,一整面專利墻上,密密麻麻的知識產權專利證書整齊排列。一組數字,勾勒出這家光伏企業取得的技術突破:25次刷新光電轉換和組件輸出的行業紀錄,光伏組件全球出貨量超190吉瓦,約等于8.3個三峽水電站裝機量……
在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的光伏科學與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來自全球65個國家的研發、管理等人才靈活機動、因需而聚,從原理、技術到應用圍繞光伏領域重大創新難點開展攻關,先后25次創造光伏產品制造的世界紀錄,研發的TOPCon技術全球領先。
“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萬億級光伏新能源產業生態,是包括天合光能在內的光伏新能源企業的共同愿望。”高紀凡表示,不斷創新,把握新質生產力,是企業生存的需要。未來將繼續堅定不移開展自主創新,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拼搏奮斗,爭當中國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探路者、引領者、守護者。
海外信賴
好產品好服務缺一不可
曾有人做過這樣的計算:
在電池領域,轉換效率提高1%意味著什么?
現階段,這意味著相同尺寸的組件,可以增加大約20瓦的功率,行業下游可以用更少的土地建設更高規格的電站。
在光伏組件配件領域,玻璃板厚度降低1毫米意味著什么?
從3.2毫米到2毫米,意味著成本下降20%以上,同時因重量下降帶來的安裝便利,更是打開分布式光伏海外市場大門的鑰匙。
還有電池的散熱率、組件的輕量化、設備的匹配度、系統的集成性……種種技術的突破,讓今天的中國光伏行業實現領跑。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等產量產能的全球占比均達80%以上。
這一領先優勢,顯著地體現在出口上。
去年,中國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出口增長近30%,成績亮眼。其中,2023年光伏產品出口方面,硅片出口70.3吉瓦,同比增長超過93.6%;電池出口39.3吉瓦,同比增長65.5%;組件出口211.7吉瓦,同比增長37.9%。
“如今,天合光能業務遍布全球170多個國家,我們的組件累計發貨量超過190吉瓦,相當于在全球種了140億棵樹的減碳量。”高紀凡說。
贏得海外客戶的信賴并不容易,好的產品、好的服務缺一不可。
高紀凡回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歐洲一些客戶現金流出現問題,想安裝光伏,但苦于沒有資金。那一年的大年初五,高紀凡率隊去歐洲訪問,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到訪了7個國家的30多個客戶,了解他們的實際情況后,高紀凡決定給予客戶更長的付款周期、更靈活的付款方式,幫助他們度過困難時間。
“后來客戶拿到銀行貸款,我們也順利回收了貨款,達到了多贏的局面。”高紀凡說,那一年,整個市場幾乎沒有增長,但天合光能的業務增長了100%,一躍成為頭部企業,許多客戶還成為“鐵粉”。
參觀完天合光能首個海外投資自建的生產基地——位于泰國羅勇地區的天合光能210超級工廠,歐洲安裝商表示:“光伏組件的生產過程十分順暢,智能化、自動化、信息化貫穿始終。在保證組件高產出的情況下,組件質量過硬,可靠性值得信賴,這相當不易。”
堅持走開放創新之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天合光能也開出合作之花。
在印度洋島國馬爾代夫,天合光能與馬爾代夫環境能源部攜手為馬爾代夫的27個島提供光儲微電網解決方案。
由光伏和儲能與現有的柴油發電結合為全島供電,改變柴油機單一供電模式。“這不是簡單地安裝太陽能,是用我們的技術創新,為馬爾代夫構建微電網體系,對光伏、儲能和柴油機系統進行管理,協調負載,對能量進行調配控制,保持能量平滑輸出。”高紀凡說,這一解決方案能解決島上約1.1萬居民的生活用電問題, 減少柴油發電斷電或不穩定對居民用電的影響;同時實現每年減排二氧化碳約8000噸,助力馬爾代夫實現“碳中和”目標。
“first call”(第一個電話)和“last call”(最后一個電話)——高紀凡用這兩個詞來描述公司和許多客戶間達成的合作關系:客戶有需求了,第一個電話就打給天合光能,問公司有沒有供應;一番比較后,客戶的最后一個電話還是打給天合光能,即最終決定選用天合光能的產品。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光伏產品效率高、可靠性強。由于光伏發電良好的經濟性以及受到能源安全問題和發展可再生能源政策推動,海外市場總體對于光伏組件的需求旺盛,要進一步加大科技攻關力度,保持中國產品持續競爭力。
(關鍵字: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