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4cm的單晶硅切片”計),相比于2023年同期水平下降了27.2%" />
3月20日,中國海關更新了進出口統計數據,今年1-2月光伏三大主材(硅片、電池、組件)出口總額為63.3億美元(硅片數據按“直徑>15.24cm的單晶硅切片”計),相比于2023年同期水平下降了27.2%;而從出口量方面來看,今年1-2月三大主材累計出口21.3億kg,相較去年同期水平同比反而提升了40.1%;再看主材中量、價占比均超80%的組件,根據長江證券的測算,今年前兩個月組件出口規模大致為38.4GW,同比增長39%,而根據上述海關數據,其出口額為53.3億美元,同比下降23%。
縱觀2023年全年,我國光伏三大主材出口量同比增長50.4%,但出口額卻同比下降了5.4%,出現了較為罕見的“量增價減”現象,而從今年前兩個月的情況來看,這種狀況仍在繼續,而且幅度進一步加大。那么,這一現象因何而起?還面臨何種風險?又有哪些應對的方法呢?
全球光伏產業鏈價格下行,我國產品出口價格承壓
近年來,“出海”成為了光伏行業的關鍵詞,諸多業界大佬和龍頭企業如隆基、晶科、協鑫等,都在強調出海的重要性,認為出海是勢在必行,只有走向全球,中國光伏制造業的未來才能更加光明。
而就目前來看,我國光伏出海可分為兩種模式:第一種就是上文提到的傳統的產品出口模式,也就是所謂的“中國造,全球賣”;第二種則是產能出海模式,也就是在海外建廠,搭建當地產能,形成“全球造,全球賣”格局。
先從出口模式來看,我國光伏制造業在21世紀初的起步期,就依靠著電池、組件的出口搶抓到了發展機遇,到了今天,我國也仍是全球硅片、電池、組件的第一大出口國,組件更是行銷全球,始終占據著全球產業鏈C位。
但從2023年至今的情況來看,正如上文所列數據,我國光伏主材出口出現“量增價減”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全球范圍內的光伏產品(尤其是組件)出現了一波持續時間頗長的“降價潮”。去年全年12個月份中,有11個月組件出口量都實現了同比增長,但只有4個月實現出口額同比增長,尤其在7月份之后,組件出口整體形勢轉暖,但出口額卻持續低迷。這一問題也讓光伏企業業績承壓,盈利能力出現下降。
(關鍵字: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