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電品牌紛紛跨界光伏后,來自兩大行業的龍頭正式官宣合作。2月22日,通威股份與美的集團舉行2024年度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
在雙方的合作協議中,“應用”二字值得關注。根據協議,雙方將加強在光伏行業數字化、機器人、物流自動化、物流運輸、樓宇設備及家電配套等領域合作。雙方將發揮各自的優勢資源,共同推動光伏產品在各行業的應用。
自去年以來,光伏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嚴峻,而在多位業內企業家看來,行業的問題并不在生產端而在消費端,一旦發掘出新的光伏應用場景,需求依然擁有長遠增長的可能,光伏過剩危機將迎來破局。
當光伏遇上家電
在簽約儀式上,美的集團企業業務總裁王新亮稱,美的與通威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都有由傳統行業向先進領域跨越、做專做強優勢產業的相似經歷。通威股份董事長、CEO劉舒琪則表示,通威在順應行業發展趨勢的前提下適度進入組件領域,在產業數字化和信息化領域持續發展;美的在數字化轉型探索道路上有豐富經驗,雙方在諸多業務方面有良好的合作潛力。
以美的、創維、TCL、海爾、格力等巨頭為首的家電廠商們近年來在光伏領域頗為活躍,紛紛跑馬圈地。
2019年,TCL科技以底價109.7億元收購天津中環電子信息集團有限公司100%股權,取得后者旗下核心上市公司中環股份并更名為TCL中環。作為硅片龍頭,TCL中環的盈利能力已遠遠超越了TCL科技。2020年,美的耗資7.4億元拿下合康新能源實際控制權,后者主營戶用儲能及光伏逆變器、分布式光伏EPC、高低壓變頻器業務。
創維同樣在光儲領域進行了布局,截至2023年上半年,創維新能源業務營業額為121.34億元,增長率達188.2%,新增運營且并網發電的戶用光伏電站超過13萬戶,累計建成并網運營的戶用光伏電站超過33.9萬座。
就公司組件獲取市場的策略,通威股份此前曾在2023年半年報中披露稱,在國內方面集中式市場,公司聚焦重點大客戶開發,連續中標包括華潤電力、三峽、中電建、國家能源集團等多個項目。在國內分布式市場,公司全面布局國內分銷渠道網絡,與正泰、陽光、創維等平臺客戶達成戰略合作關系,實現市場份額顯著提升。海外方面,公司已連續多個季度列名彭博財經全球Tier 1光伏組件制造商行列,憑借出色的產品力和售后服務,已完成超6GW海外框架訂單簽約。
而展望2024年,光伏去庫存尚未結束,價格戰不止不休,對于光伏組件廠商而言,競爭依然不會輕松。分布式市場或成為重要增長點。
“在有條件的時候適度爭取發展得快一點。”貝殼財經記者關注到,通威集團董事局劉漢元在春節后的首個工作日向公司員工提出了上述希望。
光伏+有多種可能,光伏行業過剩危機或迎破局
在通威與美的達成合作的協議中,“應用”二字頻頻出現。
自去年以來,光伏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嚴峻,在多位業內企業家看來,行業的問題并不在生產端而在于消費端,一旦發掘出新的光伏應用場景,需求依然擁有長遠的增長可能。
上邁新能源董事長施正榮在不久前的光伏行業年度大會上即提出,通過開拓更多的應用場景,加快分布式的就地消納,有望為近期光伏產品的出清做出貢獻。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劉譯陽此前接受貝殼財經記者專訪時則從價格的角度談到了相似的觀點。他表示,降價才更有利于體現新能源競爭力,利好長期能源替代。光伏加速降本,對傳統能源的替代速度才可能更快。對于競爭本身無須過于擔憂,供給端開始出清,需求端則是不斷增長的,隨著未來電力價格下降,海量的新需求會不斷涌現。
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即是發現光伏應用場景新藍海的典型例子。
所謂BIPV(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s)指光伏既實現光伏發電功能,又承擔建筑構件和建筑材料的功能,與建筑主體同時設計施工,與建筑物融為一體。因具備美觀度、安全性、安裝便捷度、運維成本等優勢,BIPV是目前光伏建筑發展的重要發力點,且被認為隨著技術成熟有望快速實現經濟性。
政策設計亦持續加大對BIPV發展的支持力度。2022年7月住建部與發改委發布的《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即要求推進建筑太陽能光伏一體化建設,到2025年新建公共機構建筑、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50%。推動既有公共建筑屋頂加裝太陽能光伏系統。到2025年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同時地方也針對屋頂光伏等頒布政策提供補貼。
今年2月,國家鐵路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國鐵集團聯合印發《推動鐵路行業低碳發展實施方案》,提出新建鐵路場站等建筑屋面優先采用光伏建設一體化方式(BIPV)或預留光伏發電系統設置條件。
各地亦先后推出相關發展目標。例如上海市《關于促進新建居住建筑光伏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到發展目標為2023-2025年,新建居住光伏規模超過10萬千瓦。2026-2035年,推動光伏薄膜、光伏幕墻等光伏建筑一體化示范和規模化、市場化應用,新建居住光伏規模超過50萬千瓦。
有企業曾向貝殼財經記者推算,如將光伏發電系統集成于建筑上、讓每座建筑從用能單位轉化為微型電站,效果將“相當于每兩年建設一座三峽電站”。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每年建筑業竣工面積約40億平方米,保守推測每年的新增裝機量就能達到10GW。經過計算,一萬平方米的屋頂可建設約1.5MWBIPV電站,按年發電量180萬度計算,每年節約標準煤量590.4噸,每年可減少碳排放約1500噸。
(關鍵字: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