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在迪拜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上,63個國家共同宣布加入“全球降溫承諾”(Global Cooling Pledge),這標志著全球首次集體在氣候變化公約框架下關注制冷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
該承諾之下,各國提出致力于在2050年之前將與制冷相關的排放量至少減少2022年水平的68%,同時還提出了一系列其他目標,包括在2030年之前制定最低能效標準。
當前,來自制冷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約占全球總排放的7%。據COP28上聯合國環境署發布的《全球降溫觀察》報告,預計到2050年,制冷領域排放將增加到44億-6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將占當年全球預計排放量的10%以上。
對此,推動制冷能效提升以及加速高升溫潛能值制冷劑(特別是氫氟碳化物)的削減替代,已成為全球重要共識。
近期中美兩國政府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合作應對氣候危機的陽光之鄉聲明》中也著重提出,“兩國計劃在《基加利修正案》下共同努力逐步減少氫氟碳化物,并致力于確保生產的所有制冷設備采用有力度的最低能效標準”。中國的房間空調器能效標準1級能效指標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中國今后還會持續加強制冷產品的能效標準制修訂工作,助力實現國家節能和雙碳目標。
根據《基加利修正案》的履約義務,從2024年起,中國氫氟碳化物生產和消費總量將被凍結,這是中國履約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國氣候承諾的重要實踐。
為了實現這一承諾,中國在削減氫氟碳化物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今年,中國的相關政策也有了重要的積極進展。我們在此對于今年新出臺的政策及相關工作進行了針對性的梳理和分析,并結合能源基金會工作重點,對中國履約新階段的工作提出了建議。
《基加利修正案》與氫氟碳化物削減
1987年,在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相關締約國締結了《蒙特利爾議定書》,旨在逐步停止生產和使用消耗臭氧層物質(ODS)。中國于1991年正式加入《蒙特利爾議定書》,成為締約方。
2016年10月,《蒙特利爾議定書》締約方在盧旺達基加利舉行會議,進一步達成了《基加利修正案》,將18種氫氟碳化物(HFCs)列入受控物質清單,開啟了國際社會協同應對臭氧層損耗和氣候變化的歷史新篇章。
HFCs是一類人工合成的強溫室氣體,是消耗臭氧層物質的主要替代品之一,其全球升溫潛能值(GWP)是二氧化碳的幾十至上萬倍。有數據表明,減少氫氟碳化物和提高制冷空調制冷效率的行動可以在2050年前分別減少0.1攝氏度的全球溫升,并在2100年前分別避免全球氣溫上升0.5攝氏度。
2021年6月,中國正式向聯合國交存了《基加利修正案》的接受文書。同年9月,《基加利修正案》對中國正式生效。目前已有155個國家批準了《基加利修正案》,中國作為HFCs生產和使用大國,是第122個加入該修正案的國家。
《基加利修正案》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分別制定了削減時間表。根據《基加利修正案》履約要求,包括中國在內的第一組發展中國家(A5 Group 1)應從2024年起將受控用途HFCs的生產與使用凍結在基線值,2029年起HFCs生產和使用不超過基線值的90%,2035年起不超過基線值的70%,2040年起不超過基線值的50%,2045年起不超過基線值的20%。基線值為2020至2022年HFCs生產和使用年平均值加上含氫氯氟烴(HCFCs)生產和使用基線值的65%,以二氧化碳當量為單位計算。
中國履約進程
為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切實履行《基加利修正案》,中國一方面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通過修訂《消耗臭氧層物質管理條例》和《中國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國家方案》,完善HFCs相關管控要求;另一方面制定并落實重大支撐性和引導性政策,如建立和實施HFCs進出口許可證制度,出臺實施三氟甲烷(HFC-23)管控政策等。
2023年,中國先后出臺了兩項重磅政策,即《中國消耗臭氧層物質替代品推薦名錄》及《2024年度氫氟碳化物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方案》,此兩項政策對于制冷及相關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意義重大。
2023年6月,依據《消耗臭氧層物質管理條例》第八條之規定,生態環境部與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制定并發布了《中國消耗臭氧層物質替代品推薦名錄》(以下簡稱《名錄》)。《名錄》明確了被替代物質及替代品的用途類型和主要應用領域。
目前,在中國有生產和使用的HCFCs共五種,其中一氯二氟甲烷(HCFC-22)、1,1-二氯-1-氟乙烷(HCFC-141b)、1-氯-1,1-二氟乙烷(HCFC-142b)三種物質占全國HCFCs生產總量的99%。《名錄》推薦了此三種HCFCs的23個替代品,其中制冷劑替代品7個,發泡劑替代品7個,清洗劑替代品9個(類)。
(關鍵字:制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