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9月3日到達最高點64.12元/股后,正泰電器(601877.SH) 的股價就陷入了“跌跌不休”,10月19日收報22.52元/股,股價已是“膝蓋斬”。
2022年12月,正泰電器完成了“A吃A”,作價10.2億元收購了通潤裝備29.99%股權,并將逆變器儲能業務注入其中。
近日,正泰電器又分拆子公司正泰安能數字能源(浙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泰安能”)于滬市主板IPO,保薦機構為國泰君安證券。
作為昔日電器大王在光伏產業上的重要一環,正泰安能的吸金能力不容小覷,但“坑農戶”、關聯交易頻繁等爭議聲也始終未停。
技術含量遭質疑,債償壓力較大
正泰安能主營戶用光伏業務,近幾年隨著整個行業的高速發展,業績取得了快速增長。
2020年-2022年及2023年1-6月(“報告期內”),正泰安能分別產生營業收入16.33億元、56.31億元、137.04億元及137.05億元,2021年、2022年營收增幅分別達到244.79%、143.39%。
同期,其分別實現凈利潤2.54億元、8.67億元、17.53億元及12.02億元。
與A股其他的光伏企業不同,正泰安能并不從事生產,而主要提供戶用光伏電站開發、勘察、設計、安裝、調試和終端運維監控等服務,以及系統設備銷售等。
不過,這種模式也給正泰安能帶來了“技術含量低”的爭議。
雖然在招股書中,正泰安能將技術壁壘列為進入行業的主要壁壘之一,但報告期內,其研發費用分別僅為223.65萬元、288.54萬元、468.66萬元及1021.34萬元,研發費用率分別低至0.14%、0.05%、0.03%及0.07%。
相較于技術壁壘,資金壁壘或許才是更重要的因素。
報告期各期末,正泰安能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77.00%、81.20%、76.92%及76.93%,高于業務覆蓋組件生產的天合光能(688599.SH) 、中來股份(300393.SZ) ,以及業務內容類似的晴天科技。
(關鍵字: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