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半導體之爭引發了業內廣泛的討論。有人認為是這是中國的機會,也有人認為我們不能將這看成機會,更應該看成是一種警示。
這幾年雖然國內廠商高速發展,解決了很多半導體材料從 0 到 1 的問題,但根據去年工信部的數據顯示,在半導體材料領域,我們有 32%的關鍵材料在我國仍為空白,70%左右依賴進口。進口來源國主要是日本和美國。
半導體是指在常溫下導電性能介于絕緣體與導體之間的材料,主要應用于晶圓制造與芯片封裝環節。常見的半導體包括硅、鍺等元素半導體及砷化鎵、氮化鎵等化合物半導體。半導體是電子產品的核心,是信息產業的基石,亦被稱為現代工業的“糧食”。
2016 年以來,云計算、物聯網、5G、人工智能、車聯網等新興應用領域已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
新興應用領域的快速發展,對高端集成電路、功率器件、射頻器件等產品的需求也持續增加,同時也驅動傳感器、連接芯片、專用 SoC 等芯片技術的創新。
長期以來,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集成電路消費市場,但是由于核心技術落后,大部分產品嚴重依賴進口。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從 2013 年開始,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額突破 2000 億美元,已經連續五年遠超原油這一戰略物資的進口額,位列我國進口最大宗商品。
同時,集成電路貿易逆差持續擴大,2018 年逆差額達到 1933 億美元。我國高端核心芯片 CPU、FPGA、DSP 等仍主要依賴進口。在我國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應用和整機企業關鍵產品部件高度依賴進口,特別是關鍵材料和設備制于人,產業存在供應鏈安全風險。
半導體材料作為半導體產業鏈上游,從目前國內產業發展現狀來看,其差距遠大于芯片設計、制造、封測等環節。產業發展進程甚至落后于半導體裝備。
中興通訊、福建晉華事件給國內半導體產業敲響了警鐘,上游原材料和設備的自主可控迫在眉睫。
根據半導體行業協會的統計,目前在國內半導體制造環節國產材料的使用率不足 15%,先進工藝制程和先進封裝領域,半導體材料的國產化率更低,本土材料的國產替代形勢依然嚴峻,且部分產品面臨嚴重的專利技術封鎖。
不過,大基金的進入,大力推動了本土材料產業的資源整合和海外人才引入的加速。
雖然目前產業總體正處于起步階段,我們認為,未來 5-10 年即將成為半導體材料產業發展壯大的黃金時期。
綜合來看,我國半導體材料產業鏈正歷經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重大變革。
(關鍵字:半導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