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降低實體經濟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成本、融資成本、電力成本、物流成本等作為2016年的重點工作。要降低這些成本并非易事,需推進政府改革、財稅改革、金融改革、能源改革、物流改革等改革。但最根本的,是政府要有讓利于民的決心。
中國企業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但在過去長時間的繁榮狀態里,市場增長產生的盈利覆蓋了不合理的成本。這導致了兩個后果,一個是企業在提高效率方面缺乏投入,僅憑市場增長就可以躺著賺錢,沒有遭遇市場下行周期的考驗;另一個是在企業“不喊疼”的條件下,政府增加各種制度成本(以及尋租)以及提高稅費沒有太高門檻,并且不斷累積。
一旦經濟開始進入下行周期,粗放式發展的企業已經來不及通過技術與制度的改進提高效率,只能通過裁員或降低其他支出來應對。但是中國目前的一個主要問題是,人力成本不斷攀升,這降低了裁員帶來的成本壓縮空間。與此同時,在經濟下行周期當中,政府的財政收入也會受到影響,這個時候降低稅收以及取消各種不合理的收費的難度很大,經濟發展越是困難,地方政府收入壓力越大,幾乎沒有降低企業稅收與制度成本的空間。
中國目前大規模的產能過剩與人工、融資成本過高同時存在,對企業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尤其是那些中小企業。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發布的《2015年企業負擔調查評價報告》顯示,79%的企業反映“人工成本快速攀升”,66%的企業反映“融資成本高”,此外,反映“稅費負擔重”、“招工難”的企業占比分別達到54%和43%。
產能過剩的原因在于2008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之后,中國政府實施了大規模的刺激方案,過多的貨幣供給以及過多的地產與基建項目形成了一個“泡沫”,當政府不得不收緊依靠債務維持增長的模式之后,“水落石出”的壓力驟然增大。上游行業的過剩首先暴露,比如鋼鐵、水泥、煤炭等。與此同時,中國制造業因為人工成本(工資支出以及社會保障成本提高)上升以及人民幣實際匯率大幅升值,國際競爭力大幅下降,這些產能轉入內銷行列,加速了制造業的過剩。
正是這種幾乎全行業面臨產能過剩壓力的局面,造成了經濟信用風險大幅提高,銀行業開始惜貸,民營企業不得不尋求民間融資,承受過高的融資成本。盡管央行開始下調利率,但對中小企業而言無濟于事,過高的信用風險以及過高的中介成本,導致融資成本越來越高,這已經與銀行利率無關了。
要降低企業成本,首先要降人工成本,目前絕大部分企業“五險一金”的繳納比例都在工資總額的40%以上,要把這一部分降下來,減少企業壓力。至于社會保障支付壓力過大,那是歷史遺留問題,不應該全部靠就業者支撐,政府應該用國有資產劃撥和國有企業分紅支持社保,這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因為國家的社保欠賬應該用國有資產來填補,必要時甚至應該減少行政成本來補貼社保基金。
其次,要削減稅費。目前中國制造業增值稅稅率達17%,一般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加上各種收費,企業的綜合稅費負擔較重。現在的問題是,為企業降低稅費的道理都懂,但政府至今并未采取減稅的政策,因為經濟下行時財政收支壓力也很大,現在政府面臨是苦自己還是苦企業的選擇。
至于財務成本過高,主要是產能過剩背景下信用風險過高的體現,需要加快清理僵尸企業,去庫存、去產能,減少落后的供給。這些落后的過剩產能還干擾價格,沖擊整個行業的利潤率。當市場減少了供給,那些更有效率的企業才會活起來,信用風險才會下降,融資成本才會降低。
我們會發現,真正為企業降低成本的措施,都需要政府付出。其中的關鍵在于,用國有資產填補社保欠賬以及清理國有企業中的僵尸企業。如果政府“舍不得”采取行動,那么,經濟下行的風險就會越高。因此,改革是與時間賽跑,剩下的時間不多了。
(關鍵字:降成本 制造業 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