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多位自治區高層領導在各種會議上反復強調,在當前大開放、大建設、大發展的關鍵時期,要把維護生態環境擺在優先位置,不惜動用“最嚴格”的措施處罰破壞環境者。
受原煤需求增加、電力外送通道建設尚未完善以及煤化工投資大、技術及產業政策存在不確定性等綜合因素影響,一些已經進駐新疆煤炭產業的大企業大集團在資源開發過程中仍然停留在對煤炭的開采和粗加工環節,對投入大、投資回收期長、技術要求高的深加工環節投資緩慢,項目進展不大。
量水而為、適度開發,的確是煤化工發展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相關專家還認為,這個行業除了建立煤炭開發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外,還應建立煤炭開發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受損評估體系,按照環境受損程度計提企業的生態補償資金。
繞不開的環保問題
11月30日,自治區召開加快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煤化工產業座談會,新疆多家煤化工龍頭企業負責人參加了此次會議。會上,在聽取了相關企業今年生產方面的情況后,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副主席庫熱西?買合蘇提再次明確提出,煤化工企業必須注重環保和循環產業的發展,自治區在環保方面沒有任何可以退讓的余地。事實上,這幾年,多位自治區高層領導在各種會議上反復強調,在當前大開放、大建設、大發展的關鍵時期,要把維護生態環境擺在優先位置,不惜動用“最嚴格”的措施處罰破壞環境者。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自治區農機局農機處處長胡建勝對記者說:“煤炭開發對環境的污染問題,不容忽視。”胡建勝下基層時,經常會經過準東煤田。那里正在開采的露天煤礦和一些煤化工工廠,確實給當地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煤炭開發要考慮到環境保護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不能盲目亂開亂采,要有計劃地開發,實現保護與開發并舉。”胡建勝說。因為工作關系,記者也經常到準東煤田一帶采訪。在一些露天煤礦,經常可以看到的情景是:推土機和挖掘機隆隆作響,亙古沉寂的荒灘戈壁已不再有原始的模樣,各種煙塵四處彌漫,芨芨草、梭梭、蘆葦、駱駝刺等荒漠植被的生長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記者從自治區環保廳了解到,入駐準東煤田的不少企業或多或少被國家和自治區環保部門處罰過,之所以這樣,皆因不按照環保規程生產。準東煤田的環保現狀只是新疆“煤炭熱”背后隱憂的縮影之一。
長期關注新疆生態環境發展的新疆生態學會理事長、研究員袁國映告訴記者,多數煤礦、煤電、煤化工企業的生產基地都分布在荒漠上,且不少企業還停留在挖煤、賣煤這樣的煤炭開發層面上,這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必然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
面對這些現狀,采訪中,不少專家學者及業內人士都坦言,環境問題是工業化過程中不能回避的問題。盡管我們幾十年來一直在強調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事實無情地告訴我們:世界上所有的發達國家和近年來完成了工業化的國家,尚未出現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先例,沒有一個國家能擺脫這個規律。現在能做的,只是盡量把這個過程縮短,盡可能降低對環境的破壞程度。
話雖這樣講,但實質并不表明“先污染,后治理”具有合理性,因為規律性并不等于合理性。好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新疆的煤炭開發不是“大開發、大污染”,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正在成為新疆各級干部和各地堅定的發展理念。
產能“釋放”不足影響產業發展按照自治區煤炭產業規劃,到2020年,新疆煤炭產量將占全國總產量的兩成以上,達到10億噸。
事實上,受原煤需求增加、電力外送通道建設尚未完善以及煤化工投資大、技術及產業政策存在不確定性等綜合因素影響,一些已經進駐新疆煤炭產業的大企業大集團為了減少投入、降低成本、較快實現回報,在資源開發過程中仍然停留在對煤炭的開采和粗加工環節,對投入大、投資回收期長、技術要求高的深加工環節投資緩慢,項目進展不大。
新疆電力建設公司工程師羅南強告訴記者,根據他掌握的情況,一些入疆的大企業大集團由于沒有拿到煤化工項目的立項審批,現在只能先開挖煤炭資源,很顯然,這些企業對地方發展的帶動力不足。
事實上,新疆多年來一直事原煤的開采,由于路途遙遠,受區域經濟發展限制,只能自給自足。雖說這幾年新疆原煤生產已由內需向外需轉變,但眼下呈幾何數遞增的巨大產能,還是讓很多業內人士擔憂,它們該以何種途徑“釋放”?依靠目前的自我消耗能力,新疆能“吞下”這些產能嗎?即便吞下了,能“消化”得了嗎?
眾所周知,近幾年,煤炭鐵路運力始終是制約行業供給的主要因素。有限的鐵路運力已成為新疆煤炭產業發展的“絆腳石”,限制著煤炭的輸出,這讓新疆煤炭產業失去了不少發展的良機。由于運輸路程過遠,使得新疆的煤炭出疆后的價格競爭力不強。
被震醒的煤海,還需要變成電、氣和油送往全國各地。運輸成了最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輸電是繼公路、鐵路、水路、航空和管道運輸之后的“第六種運輸方式”,特高壓電網是輸送能源的“電力高速路”。在電力企業的眼里,輸電不僅是能源輸送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時也是最經濟和清潔的能源輸送方式。
除了運輸因素之外,人才匱乏是影響新疆煤炭產業發展的另一個瓶頸。
記者從自治區煤炭工業管理局了解到,長期以來,新疆煤炭資源開發落后,相關教育培訓機構和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尤其是煤礦開采技術、地質勘查等方面高技能人才十分匱乏。
據了解,新疆煤炭產業的從業人員超過12萬人,其中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僅5000多人,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疆煤電煤化工產業的發展進程。而根據新疆煤炭產業發展規劃,到2015年新疆煤炭產能將達到6.6億噸,煤電裝機容量達到3450萬千瓦,總計需要各類涉煤專業人才20余萬人。
自治區煤炭工業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盡管從2010年起,自治區投資6.5億元加快培養煤炭專業人才,預計到2015年可新增人才8萬人,但依然面臨著12萬的人才缺口。很顯然,單靠新疆自己的力量,是無法解決人才缺口問題的。
值得高興的是,以上這些問題正在逐一得到解決。
來自烏魯木齊鐵路局的消息說,目前,蘭新鐵路第二雙線新疆段14座隧道全部貫通,熱火朝天的施工正在有序推進。隨著工程的全面提速,蘭新鐵路第二雙線有望在2014年年底建成通車。屆時,將在甘肅、青海、新疆三省之間架起一條新的大能力快速鐵路運輸通道,與既有蘭新鐵路以及隴海、蘭渝、包蘭、青藏線共同構成較為完善的西部鐵路網絡,大力提升亞歐大陸橋鐵路通道的運輸能力。
與此同時,隨著新疆與西北750千伏聯網正式投運,更多的“煤走空中、電送全國”的外送通道工程建設,正在加緊實施,它們將承擔起“西電東送”的重任。
煤化工產業發展如何“劍走偏鋒”在政策和宏觀環境的雙重作用下,蜂擁入疆的大企業大集團,大手筆的投資紛紛指向煤化工。但人盡皆知,煤化工是資源密集、技術密集和資金密集的大型基礎產業,煤炭資源和水資源消耗量大,一個項目動輒投資數百億元,而且產品生產過程中,廢水、廢氣和廢渣排放量很大,治理難度高,這些都是當前發展煤化工存在的問題。
“盡管新疆近年來在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受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地理位置偏遠、發展基礎薄弱等因素的影響,新疆的水資源面臨諸多挑戰,成為新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今年8月,新疆資源環境與發展高端學術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侯立安言辭懇切地指出。
侯立安認為,新疆水資源緊缺、浪費,水生態惡化,水災害形勢嚴峻,行業用水比例失調,跨流域調水成本過高,因此,新疆煤化工等產業發展一定要把握好“規模總量、資源使用、環境生態容量”的度,在生態環境許可和水、煤資源有保證的前提下,確定規模總量,絕不能過度發展和“逢煤必化”。
早在200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原副主席、新疆水資源研究項目組組長錢正英就率領院士專家組,對準東煤電煤化工產業帶的水資源供需情況、用水規劃、水資源優化配置和可持續利用等情況進行了調研。
調研結束之后,錢正英表示,準東煤電煤化工產業帶作為新疆新的經濟增長點,水資源缺乏是影響其在該地區發展的首要瓶頸,項目組專家將協同配合,研究出科學合理的調水、供水解決方案。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次調研,它間接表明,水資源的短缺極有可能是限制新疆煤化工發展至關重要的因素。
今年80歲、長期關注新疆工業發展的新疆社會科學院圖書館原副館長蒲開夫說,煤化工是高耗水行業,水資源與環境容量有限制約著煤化工的發展。新疆煤炭資源富集區往往是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水資源比較匱乏的地區,在這些區域規劃布局大量煤化工項目,必然會面臨水資源不足、環境容量有限等制約性因素。
量水而為、適度開發,的確是煤化工發展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相關專家還認為,這個行業除了建立煤炭開發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外,還應建立煤炭開發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受損評估體系,按照環境受損程度計提企業的生態補償資金。
重慶能源新疆煤電有限公司一位負責人表示,如今,不少企業受制于各方面不成熟的條件,在發展煤化工方面只能選擇徘徊不前。
調查采訪中,記者還獲知,局部規劃沖動與產能過剩的矛盾、技術與投資風險大、專業技術人才嚴重不足等,都是新疆煤化工發展現實的隱憂。與這種隱憂相呼應的,是國家在這方面的審批很謹慎。
新疆大明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明告訴記者,早在2009年,國務院頒發的《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中,就將煤化工列為產能過剩行業,指出煤制油示范工程正處于試生產階段,煤制烯烴等示范工程尚處于建設或前期工作階段。2011年,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規范煤化工產業有序發展的通知》,進一步強化了煤化工項目審批管理。
這些文件的頒發,在業內被視為對煤化工項目審批的又一道“緊箍咒”,讓許多涉煤企業不得不審慎地對待煤化工項目的布局和發展。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為了消解煤化工背后的諸多問題,自治區也在積極行動,除了開工多個煤電煤化工供水工程,新疆煤電煤化工企業也在督促下,有了生態責任的覺醒。當然,業內人士也坦言,煤化工產業的隱憂,其實也需要從國家層面出臺激勵政策,推動產業創新與發展。
位于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準東煤田,已探獲地表埋深1000米以淺資源量超過2000億噸。
(關鍵字: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