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年,中國政府再次修訂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進一步放寬外商投資進入石油天然氣行業的限制,此舉受到國際石油巨頭的積極評價。伴隨油氣勘探開發放寬外資準入,業界對于油氣區塊的競爭性出讓、強制流轉及退出等配套改革舉措的呼聲再現高潮。
國家發改委、商務部6月30日發布的《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9年版)》取消了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限于合資、合作的限制,這意味著外資石油公司獨立勘探開發國內油氣區塊成為可能。在此之前,外國石油公司在中國參與的油氣上游勘探開發須與“三桶油”合作,且多為技術難度頗大的項目。
“我們很高興看到中國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外商投資環境得到持續改善,這讓我們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充滿信心。我們相信,道達爾作為油氣全產業鏈的產品供應企業在這種更為平等的環境下將會獲得更多機會。”道達爾集團中國主席趙偉良7月2日對澎湃新聞表示。
總部位于巴黎的道達爾是全球第四大石油及天然氣一體化公司,前身可追溯至法國石油公司(CFP)。與其他幾家國際石油巨頭相比,道達爾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本土油氣資源極其匱乏,因此自誕生之日起就注定在海外開拓油氣疆土,如今其業務遍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道達爾進入中國近四十年,是首家在中國開展海上油氣勘探的國際石油公司,也是首家參與中國大型煉油項目的國際石油公司。
趙偉良稱,作為第一批進入中國的國際能源公司,道達爾伴隨中國發展了四十個年頭。特別是近年來在中國政府推進能源結構轉型的形勢下,道達爾積極拓展在華天然氣業務,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儲能業務。作為中國市場主要的天然氣供應商之一,該公司與中石油在蘇里格南項目的天然氣產量持續攀升;與中海油在南海北部共同開發的臺陽區塊項目也在順利進行中;此外,道達爾與中石油等合作伙伴開發位于北極地區的亞馬爾天然氣項目,并將所生產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到中國。
新版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公布后,BP、殼牌等長期深耕中國市場的國際石油公司同樣給出了積極評價。
北京世創能源咨詢公司董事長楊建紅撰文分析稱,外商投資負面清單中對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內容的變化,可以說在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領域對外商全面開放。外商若想進入該領域可以采取三種措施:一是與繼續與石油公司合作;二是尋求與技術力量薄弱但已拿到區塊的公司合作;三是獨立參與招投標獲得勘探開發區塊。
圍繞上述話題的討論,又牽出放寬外商準入后,外商要以獨資身份參與國內油氣勘探開發的必要配套條件:油氣區塊的競爭性出讓、強制流轉及退出。
長期以來,國內油氣領域勘探開發主體較少、區塊退出和流轉機制不健全、競爭性不夠。早在2017年初發布的《石油發展“十三五”規劃》和《天然氣發展“十三五”規劃》就提出,在上游勘探開采環節,實行勘查區塊競爭出讓制度和更加嚴格的區塊退出機制,公開公平向符合條件的各類市場主體出讓相關礦業權,允許油氣企業之間以市場化方式進行礦業權轉讓,逐步形成以大型國有油氣公司為主導、多種經濟成分共同參與的勘查開采體系。但直至目前,礦權區塊流轉改革僅限于中石油與中石化的企業內部。
(關鍵字:中國 油氣市場 更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