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范圍大、幅度也大的降價促銷潮悄然來襲,外資入場、汽油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國內成品油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
國內成品油價迎來年內首個“兩連降”之際,各地加油站優惠幅度更顯驚人。
據卓創資訊統計數據顯示,目前,部分中石油、中石化等國營加油站優惠幅度在1元-1.5元/升,個別站點甚至達到2元/升;民營加油站的優惠幅度在1.4元-2.5元/升,部分地區92號汽油價格低至“4字頭”。
“價格戰”緣何愈演愈烈?
卓創資訊成品油分析師徐娜認為,各地促銷幅度加大與各地經銷商利潤空間加大,以及國內汽油供應過剩有關。
徐娜稱,成品油零售限價相對穩定,但批發價格隨此前油價的下跌一路走低,批發價與零售價之間的價差加大使汽、柴油利潤空間增大,支撐了加油站的促銷力度。
“而汽油產能過剩與汽車銷量減少導致汽油供過于求局面加劇,各地加油站通過降價促銷來爭奪市場。”徐娜說。
近年來,國內柴油需求持續疲軟,2016、2018年出現負增長,而汽油利潤空間相對較大,因而主營煉廠柴汽比持續降低,柴油產量減少的同時,國內汽油產量大幅增加。
汽車作為汽油消費的主體,雖然在過去多年穩步增長,但在去年迎來近三十年來首次負增長,加上新能源汽車崛起的沖擊,汽油消費增速明顯放緩。
隨著恒力石化、浙江石化等大型煉化企業上馬,國內的汽、柴油供應過剩的局面將進一步加劇。
隆眾資訊成品油分析師趙桂珍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為了尋求出路,除了向國家申請出口配額外,民營煉化企業也在加速布局終端加油站,這將進一步影響到國營加油站的市場份額。
“國營加油站的降價幅度及范圍呈擴大趨勢,‘兩桶油’希望通過降價來對抗民營加油站,加速行業洗牌。”趙桂珍說,“隨著3-5月集中檢修期的結束,煉廠陸續恢復生產,在產能過剩情況加劇的情況下,零售環節的促銷將成為常態。”
除了民營加油站與國營加油站角力,外資入場也讓市場競爭持續升溫。
2018年,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取消了外資企業設立加油站的諸多限制后,以BP、殼牌為首的外資企業入局成品油零售市場。
“多方下場競爭,除了直接的價格戰以外,各家加油站將更加專注在品牌、服務和產品質量方面的提升。”徐娜說。
(關鍵字:成品油 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