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9月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進口國。盡管美國能源信息局9日公布的這一消息早已被預料到了,但它依然象征性地顯示出能源界目前的變化。
據路透社10月13日報道,美國能源信息局近日發表報告稱,數十年來的經濟極速發展使中國在2013年9月坐上了油氣進口領域的頭把交椅。
報道稱,這樣的變化早在人們的預料之中,很可能會進一步鞏固中國在石油市場的地位,而東亞地區也在全球貿易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新加坡FGE公司能源咨詢師亞歷克斯·葉說:“進口增長將成為收購行為的推動力。從國家角度來講,這是他們保障供給安全的一種手段;但是從中國企業的角度來說,他們同樣有意借機發展成為業界的巨無霸。”
英國湯森路透公司的數據顯示,自2009年以來,中國國內油氣產量增長乏力的情況已經促使中海油、中石化等中國企業斥資1000多億美元購買各種油氣資產,以增加進口。
報道指出,中國還斥巨資通過優惠貸款和援助的方式,鎖定非洲和南美的油氣源。
報道稱,雖然中國并不會把海外油氣設施的所有產品都運回國內,但這些海外油田有助于中國保障供給安全,便于中國更好地規劃進口目標。
一位熟悉中國原油采購策略的貿易官員說:“中國國際石油化工聯合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聯合石油有限責任公司等國家級貿易商在國際市場上參與的交易量超過了他們為滿足國內煉油需求所購買的石油量。在開展海外收購的同時,他們有時會通過修建煉油廠來進一步加強對海外油氣區塊的控制力,這樣的話就能靈活選擇原油或是精煉燃料,或者參與一系列掉期交易。”
一位做對華出口生意的倫敦石油交易商說:“石油市場的重心正在東移,中國在全球石油貿易中的重要性正日益加強。中國交易商正在世界各地開設辦事處,他們不愿僅僅做一個地區性交易商,而是希望具有全球影響力。他們非常有野心,非常強勢。”
報道指出,2013年初以來,中國對海外油氣供給越來越強的依賴性已經導致從一些中東國家的原油進口量同比躍升30%以上。依賴性增強意味著中國必須在中東等地的國際安全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成最大石油買家也引起其他外媒關注。
美中需求此消彼長
法國《世界報》網站10月9日文章指出,根據附屬于美國能源部的這一機構提供的數據,中國9月每天進口石油630萬桶,而美國為624萬桶。
文章稱,這一曲線交叉主要是因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堅實增長”,還因為美國石油產量增加。隨著一些企業在落基山脈和北達科他州大力開發儲量豐富的頁巖油這一非常規石油,美國出現新一輪淘黑金熱。
憑借傳統油井(得克薩斯州等地)和墨西哥灣海上石油開采,美國的石油產量在2011年至2014年間有可能提高28%,達到每天1300萬桶。與此同時,美國石油消費趨于停滯,還不到1900萬桶,遠低于其2005年時的歷史峰值2080萬桶。
文章認為,中國的情況則并非如此。它在1993年變成原油進口國,而在1985年還是石油出口國。隨著它的需求增多,主要是運輸和發電方面,它對全球的能源依賴(石油、天然氣和煤炭)日趨嚴重。2002年,它每天還僅進口140萬桶石油,如今則達到630萬桶。
影響地緣政治格局
美國能源信息局預計,“這一趨勢在2014年仍將持續”。由于汽車數量不斷增多,中國對汽油的日均需求在2011年至2014年間將上漲13%,達到每天1100多萬桶石油當量。
文章稱,這一新格局并非沒有地緣政治影響。北京越來越依賴主要是海灣地區一些石油和天然氣君主國以及西非國家(尼日利亞、安哥拉……)。除了要保障石油供給安全,中國還關注石油運輸路線:它加強海軍力量,并對開辟將非洲和海灣地區與中國相連的海上通道進行投資。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0月9日報道認為,世界剛剛跨過了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里程碑: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
美國能源信息局本周稱,美國在保持世界最大國際石油交易市場的地位數十年之后把這個位置拱手讓出。這對國際關系和全球安全局勢的影響將十分深遠。
隨著世界頭號人口大國的生活水平逐漸接近歐洲、美國及其更富足的亞洲鄰國,所有事情中能夠預見的一點就是中國石油需求量將不可阻擋地攀升。
報道預計這種趨勢將繼續下去。根據研究公司伍德-麥肯茲提供的數據,到2020年,美國原油進口將為每天680萬桶,而中國的進口量將攀升至每天920萬桶。
報道稱,這是表明市場力量運作的完美例子。中國的需求量增加抬高了石油價格,使得北美的頁巖油生產在經濟上切實可行,同時也抑制了美國的石油消費。
(關鍵字:石油 油氣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