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翠柳,萬象綠意濃。此時,花垣縣邊城茶峒古鎮,清水江環繞而過,河邊的麻柳捧出鵝黃,一群野鴨在水面翻著跟頭……誰又能想到,如此撩人心魄的春色,如今在“錳都”花垣縣也能隨處可見,曾滿目瘡痍的“礦區”已變為游玩打卡的“景區”。
花垣縣紫霞湖水庫。
花垣縣位于湖南省西部,湘、渝、黔交界處,是“精準扶貧”首倡地,是“錳三角”核心區,境內錳、鉛鋅等礦產資源豐富,是知名的“東方錳都”“有色金屬之鄉”,已探明錳、鋅、釩等礦產23種,其中探明錳礦儲量3100萬噸、鉛鋅礦儲量1300萬噸,位居全國前列。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起,花垣縣全面開發錳、鉛鋅等礦產資源,在推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許多突出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引起各方高度關注。
近年來,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縣三級黨委政府認真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抓鐵有痕的毅力、猛藥去苛的魄力,扎實推進以花垣縣為重點的礦業污染綜合整治,推動“錳三角”向“綠三角”轉變。花垣縣被列為湖南省礦業轉型綠色發展改革試點縣、湖南省“水美湘村”示范縣、全國綠色礦業發展創建示范區,成功摘掉全國非煤礦山安全生產重點縣“帽子”。
牢記囑托,責任使命扛上肩
2023年10月7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帶隊到花垣縣調研,對花垣縣礦業綜合整治工作給予了肯定,并要求“扎實推進錳污染綜合治理,推動錳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同年3月31日、8月12日,省委書記沈曉明先后兩次深入花垣縣調研礦業等相關工作,提出了“統籌謀劃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地質災害防范、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工作”。省委副書記、省長毛偉明,副省長李建中等多次深入花垣縣調研督導推進礦業工作。省紀委監委、省檢察院派出兩個工作專班,進駐州縣開展幫扶工作。
近年來,花垣縣“錳三角”礦業污染綜合整治得到各級高度重視,國家有關部委、省委省政府領導多次實地調研座談、指導工作,推進和壓實礦業綜合整治政治責任,更是給予政策、財政支持,助推礦業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湘西州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大力支持下,舉全州之力,綜合施策、系統治理,全力推進花垣縣“錳三角”礦業污染綜合整治。
——構建省州縣攻堅合力
堅定不移抓實花垣縣“錳三角”礦業污染綜合整治是黨中央交辦的政治任務,是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實踐。省級層面,成立省政府“錳三角”礦業污染綜合整治協調工作領導小組,每月專題研究和調度。州級層面,湘西州委、州政府在成立湘西州花垣縣“錳三角”礦業污染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的基礎上組建“一室六組”工作專班,并實行“周調度、月通報”,常態化調度推進。與此同時,州委書記虢正貴、州長陳華還多次帶隊赴松桃縣、秀山縣考察學習,認真分析、積極探索花垣縣礦業綠色轉型發展有效路徑,并與重慶秀山、貴州松桃“錳三角”三地建立了礦業聯動、河界治理等工作機制。縣級層面,成立由縣委書記、縣長任雙組長的礦業綜合整治整合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縣級領導牽頭、主要職能部門負責、相關部門和鄉鎮參與、企業聯動”的責任體系。省州縣三級步調一致、同頻共振,形成“省定規劃方案一抓到底,州縣一套專辦一體發力,三個清單周調度月通報”整治格局,凝聚整治攻堅合力,不折不扣抓好整治任務落實。
——積極探尋整治之路
堅持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精準治污,立足實際,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綜合施策、標本兼治、系統治理,全面推進“錳三角”礦業污染整治。近年來,先后出臺《花垣縣礦業綜合整治規劃(2019-2022年)》《花垣縣礦業綜合整治實施方案(2019-2022年)》(湘環函〔2019〕79號)《花垣縣“錳三角”礦業污染綜合整治規劃(2022-2025)》《花垣縣“錳三角”礦業污染綜合整治實施方案(2022-2025)》(湘環發〔2022〕70號)等指導性文件,全面部署礦業整治工作,確保了花垣縣礦業整治有章可循、有規可依。
2023年12月,出臺《湘西自治州花垣縣礦渣資源化利用規劃(2023-2025年)》《湘西自治州礦渣資源化利用尾礦庫風險管控方案》《湘西自治州花垣縣“錳三角”礦渣資源化利用產品外輸交通運輸工作方案》等3個方案,系統推進各領域專項工作。26日至27日還在長沙組織召開“7個專題論證”評審會,《花垣縣“錳三角”錳產業“部分保留還是徹底關停”論證報告》《花垣縣“滲濾液處理技術方案”可行性評估報告》《花垣縣歷史錳渣場環境風險管控總體方案》《鉛鋅渣資源化利用項目技術和經濟可行性論證報告》《花垣縣“錳三角”礦業污染綜合整治礦涌水治理技術論證方案》《錳渣無害化利用項目技術和經濟可行性論證報告》《花垣縣錳渣資源化利用技術和經濟可行性論證報告》等7個專題論證均得到專家組認可,為推動礦業綠色轉型,實現經濟發展與礦業生態的良性循環具有積極作用。
壯士斷腕,礦業整治顯蝶變
楊家寨錳渣庫,是文華錳業渣庫二期庫錳渣搬遷及環境治理工程,2020年9月動工,2020年11月7日轉運,至2021年1月23日完成轉運,完成錳渣轉運44.95萬噸。實施地下水導排系統、水質監測井、邊坡治理、覆膜和滲濾液導排層等工程建設,完成了復土復綠,渣面綠植生機勃勃、綠意濃濃。
這是花垣縣“錳三角”第三輪礦業綜合整治成效的縮影。如今的花垣,礦區環境得到持續改善,恢復了礦區綠水長流、青山常在、四季常青的生態原貌,昔日滿目瘡痍的礦山一去不復返,推動實現了“黑色”變“綠色”。曾經,在“國有民采,有水快流”背景下,“錳三角”高歌猛進,經濟突飛猛進的同時,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面對礦業生態環境問題的歷史欠賬,省州縣三級堅決摒棄“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老路,強化系統觀念,注重綜合施策,以刮骨療毒的勇氣、壯士斷腕的決心,堅決把礦業污染問題徹底整、整徹底。
自2005年以來,中央領導對“錳三角”污染問題曾多次批示,按照“先易后難”原則,花垣縣開展了多輪整治,先后推動了錳礦污染整治、礦產資源開發整頓和規范、鉛鋅礦綜合整治等工作。花垣縣1195個礦硐永久封堵,近千個開發主體減少到23個;錳礦山由31個采礦權整合為5個,8家電解錳企業整合為1家,實施了一大批錳礦山污染治理項目,新建錳礦山污水處理廠3座,推動完善錳礦山污染防治設施、“雨污分流、清污分流”系統、錳冶煉環保配套設施,錳礦山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取締“小散亂污”浮選企業162家,鉛鋅礦尾礦庫由98座減少到10座,礦區生態修復6491畝,出臺《湘西自治州推動礦業綠色發展實施方案》,著力打造綠色礦山。
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后,湘西州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從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生產方式、結構調整上綜合施策、協同發力,統籌中央、省、州、縣近10億元專項資金,全力推動“錳三角”礦業污染綜合治理。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涉及的32座尾礦庫環境安全隱患完成整改銷號。對文華、華東錳渣庫進行搬遷治理,有效消除環境安全隱患。國家調研組、生態環境部華南局和省級交辦的30大類問題全部完成整改。長江警示片的拍攝,曾連續三次到花垣縣暗訪,也未發現花垣生態環境相關問題。清單式推進湘環發70號文件落實,“任務清單”2022-2023年年度目標任務按時完成;“檢察建議清單”35項整改任務已完成13項,階段性完成2項,其余任務正按時序進度推進;“項目實施清單”53個整治項目,已開工30個,完成或完成主體工程21個。完成建設礦區專用道路36公里,綠化礦區公路15.7公里,礦山生態修復面積383.25畝,生態修復率達到93.6%;錳礦山污水處理廠規范運營,污水實現達標排放;2022年全州21家正常生產礦山已全部建成綠色礦山,2023年新出讓的5個礦山,已啟動了綠色礦山建設方案編制工作。
2023年8月,《花垣縣歷史錳渣場環境風險管控總體方案》通過生態環境部專家評審,對花垣縣礦業相關工作在“錳三角”地區給予“五個率先”的高度評價,肯定花垣縣率先全方位開展礦業污染整治,率先對錳渣庫實施整體搬遷治理,率先采用目前國內最先進的膜技術處理錳渣庫滲濾液并取得成功,率先建成“錳三角”地區錳產業發展和污染治理歷程展示基地,率先運用法治手段推動礦業綜合整治;12月,省委全會對“錳三角”礦業污染治理給予充分肯定。
綠色轉型,產業支撐促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深刻闡明了新質生產力與綠色生產力的內在聯系。
湘西州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始終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一手抓污染治理,一手抓高質量發展,該關停的堅決關停、該整合的堅決整合、該轉型的堅決轉型,探尋礦業轉型發展“花垣模式”。
——全面整合煥發新動力
敢于啃“硬骨頭”、執著尋“最優解”,花垣縣6家電解錳企業整合為1家,4家錳礦山企業整合為1家,企業生產經營進一步規范,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湖南東方礦業是花垣縣唯一一家電解錳企業,采用國內一流的新工藝、新設備,建設年產15萬噸無硒無鉻電解錳及精深加工生產線,投入6800萬元全面升級設備和環境治理設施,每噸電解錳電耗5500度,優于一級標準,實現廢水零排放,是全國同類行業整合的典范、全國電解錳行業技術標準制定企業。
湖南花垣縣湘西福陽錳業位于渝、湘、黔交界的花垣縣民樂鎮,是花垣縣境內唯一一家錳礦開采企業,有民樂、貓兒、石欄3個礦區,面積約7平方公里,讓錳礦開采從混亂無序走向科學規范,環境保護更加規范持續,礦石資源利用更加高效高值。
——以退為進激發新活力
湖南志弘礦業公司大腦坡新鉛鋅礦山位于花垣縣城南西方向直距約2公里處,鋅礦石資源量17829萬噸,鋅金屬量262萬噸,伴生鉛金屬量31.95萬噸。是亞洲最大的單體鉛鋅礦山,每年可實現產值10億元以上。2023年12月,大腦坡鉛鋅礦山年產396萬噸采礦工程安全設施設計項目順利通過評審。
花垣縣全部退出鉛鋅礦老礦區6個鉛鋅采礦權、6座鉛鋅尾礦庫,以及華林公司太豐十六廠、雷公沖、414、洞里、開支、黃蓮洞、老王寨等7條鉛鋅浮選生產線。僅保留了湖南志弘礦業公司大腦坡新鉛鋅礦山這1個采礦權、配套1條鉛鋅浮選生產線,鉛鋅礦開采總量900萬噸/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以前只管拼命發展,現在要高質量發展。”湘西州委副書記、花垣縣委書記廖良輝表示。花垣縣在全面推進礦業整治的同時,全力推動縣域經濟轉型升級,謀劃發展新材料、新能源、新農業、新文旅“四新”產業。整合全縣國有企業成立十八洞集團公司,收購或控股部分優質礦業企業,推動國有資本主導礦業發展,2022年公司進入上市公司后備名單。大力推進園區體制機制改革,以花垣產業開發區、長沙十八洞產業園區為依托,加快創建高新園區,做優做強錳、鋅、釩等優勢產業鏈,重點推進錳鋅精深加工、五氧化二釩深加工、鋅鋁新材料合金、鋰電池等產業發展,培育壯大錳鋅釩精深加工、電子信息、儲能設備等新材料新能源產業集群,打造綠色礦業產業示范園和武陵山區獨具特色的百億產業園區。2023年,產業開發區19家鏈上企業實現營收23.94億元、產值24.44億元、稅收1.09億元。充分發揮地域優勢、資源優勢,致力于打造8大特色農業產業、50萬畝規模、100億產值的特色農業產業“851工程”和“首倡之地、世界邊城”文旅品牌,昔日靠山挖礦的龍潭鎮成功變身“一村一個養牛場”的黃牛小鎮;滿山廢舊礦棚礦坪的貓兒鄉,摸清桑蠶經濟門道。2023年,花垣縣農業產業鏈產值達58.5億元,實現旅游收入43億元。
——變廢為寶釋放新動能
華垣公司長豐廠位于龍潭鎮祥和村,廠區清潔,生產有序,走貨繁忙。該廠“因庫而建”,擁有350萬方鉛鋅尾存量,于2022年5月開始建設,10月試產,通過超聲波分選、電導選礦、無機板材催化劑和改性劑等技術,將鉛鋅尾砂轉化為輕質石膏、集成墻板、膩子粉等建筑材料,建成年處理240萬噸尾渣生產線、年產200萬噸干砂生產線、國內首條移動泡沫保溫制磚生產線,生產砂石骨料等20余種產品,推動實現礦渣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利用。2023年5月,廣鐵集團貨運部門為花垣縣開通了貨運專列,助力“變廢為寶”的花垣鉛鋅礦尾砂建筑石材產品遠銷長沙、重慶及周邊等地。
花垣縣堅定不移走變廢為寶的綠色循環發展之路,推動實現尾礦庫資源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最大化。已獲2023年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建設(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方向)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項目6個,支持資金3.16億元。與省科技廳、中南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等單位合作,攻關錳渣資源化利用難題。兆成公司四氧化三錳、吾道公司錳渣綜合利用等項目相繼開工建設,新萬潤公司錳渣無害化資源化利用示范產業園區項目完成簽約。利用廢舊礦坪、尾礦庫等發展光伏和蠶桑產業,33萬千伏光伏發電項目開工建設,種植蠶桑8000余畝,閉庫尾礦庫復墾4325.6畝,實現收益1.69億元。
“我相信,這些填埋的礦渣,終究一天會被再挖出來,資源化利用,被我們吃干榨盡。”州生態環境局花垣分局同志對礦業整治工作充滿信心。
春到邊城,綠水青山煥新顏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湘西州、花垣縣以對歷史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堅決不要“黑色的財政收入”、堅決不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GDP”,大力推進“錳三角”污染治理,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人民群眾幸福度、滿意度有效提升。
——環境變美了
駕車行駛在民樂和團結的公路上,曾經這里大小礦車擠擠挨挨,被人們稱為“黃泉路”,山下的河是“牛奶河”。如今道路寬闊,河水清清,山上密密麻麻的礦洞已被回填,打上了水泥“補丁”,山上種植大片大片的桑蠶樹和風景林。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核心。在省州縣的共同努力下,花垣縣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2021年,花垣縣國省控斷面水質躍居全省各縣市區第4位,其中改善指數居第1位。2022年,花垣縣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及改善幅度排名全省各縣市區第一位,獲省政府真抓實干表彰激勵;涉錳企業外排水的重金屬、氨氮濃度分別達到國家和地方標準;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為基本穩定。2023年,花垣縣空氣環境質量穩定達到國家Ⅱ級標準,國省控斷面達標率100%,11個“錳三角”專項監測斷面Ⅰ~Ⅲ類水質比例100%,錳濃度均值范圍為0.004-0.123毫克/升,均達到0.3毫克/升考核目標要求。花垣縣十八洞村獲評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并作典型發言。
——群眾滿意了
“以前,礦區附近的田地里都是礦渣粉塵,水不敢喝,農作物也賣不出去,現在再也沒有這樣的情況了!”貓兒鄉洞里村村民吳清明說。
洞里村是一個典型礦業村,通過全面整治,100多座礦硐全部關閉,500多畝的礦坪全部覆土,栽種桑樹、桂花、夾竹桃等苗木修復生態,目前,洞里村林地面積約5200畝,森林覆蓋率達86%,這里又重新煥發出綠水青山的勃勃生機。
花垣縣在礦業綜合整治過程中,對企業沒有“一關了之”,對群眾沒有“放任不管”,而是突出產業發展,加強“失業”礦工技能培訓,先后安置轉崗工人1884人,推動“花垣礦工”變成“花垣焊工”“花垣家政”“花垣繡娘”,不讓一名涉礦工人失業和返貧;對退出轉型企業老板,支持鼓勵其投身茶葉產業、養殖產業等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對19個涉礦重點村,實施環境綜合整治16個、整體搬遷3個,涉礦村飲用水水質全部達標;社會大局整體穩定,涉礦信訪1024人次基本在縣內有效化解,第三方大樣本調查顯示,花垣縣人民群眾對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滿意率達到97.6%。
——信心更足了
“花垣錳產業發展的路子越發清晰。前端開采冶煉逐步規范,末端電池企業培育壯大,發力填補‘中端’正是當前產業招引的‘重頭戲’。”花垣縣副縣長龍光平對礦業發展信心滿滿。
隨著礦業治理的一系列規劃、政策陸續出臺后,渡過錳礦治理的“陣痛期”,省部署、州安排、縣推進都鎖定一個長遠發展格局,企業也由觀望等待到積極主動、由“要我改”到“我要改”,礦業整治、產業轉型一切都朝著利好的方向發展。停產整改2年多的湘西福陽錳業有限責任公司,正緊鑼密鼓籌備復工復產。
青山悅人目,“錳都”煥新顏。在習近平總書記對“錳三角”礦業污染作出重要批示3周年之際,“錳三角”污染整治工作交流會將在花垣縣召開。國家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等國家部委,湖南、重慶、貴州3省市交流整治經驗,共話美好藍圖,致力于將“錳三角”變為礦業轉型發展的“綠三角”、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金三角”。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將持續發力,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咬定“2023年底前基本完成重點整治任務;2025年底前,有效解決花垣縣錳產業生態環境問題,實現標本兼治和綠色轉型”的目標,徹底治、治徹底,努力打造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讓“神秘湘西”美起來!
(關鍵字:錳都 花垣縣 電解錳 錳三角 有色金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