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動力煤市場將處于供需總體平衡、淡季略寬松的格局。電廠的庫存策略對于動力煤價格波動節奏依然有較大影響,季節性特點將繼續弱化。同時,今年動力煤價格重心將進一步下移,預計環渤海港口5500大卡動力煤市場價格運行區間在550—650元/噸。
A2019年供應將偏寬松
隨著煤炭行業利潤改善,煤炭開采及洗選業固定資產投資大幅下滑局面有所好轉。2016年行業投資增速為-24.21%,2017年為-12.82%,2018年1—10月行業累計投資增速水平為5.2%,再次由負轉正,煤炭行業進入到平穩發展期。
為解決供應嚴重過剩問題,我國煤炭行業自2016年開始供給側改革。計劃要在五年時間完成8億噸的去產能任務,通過減量置換和優化布局增加先進產能5億噸。2016年計劃退出產能2.9億噸,實際退出3.5億噸,超額完成計劃。因嚴格控制超產,煤炭供應由嚴重過剩快速轉向供給不足。2017年計劃去產能1.5億噸,實際完成1.2億噸。2018年計劃退出產能1.5億噸,假定已經按照計劃完成,那么累計去產能6.2億噸。
隨著先進產能陸續投產,2018年煤炭產量相比2016年有了較大改善,供需嚴重失衡局面大為改觀。主產區規模較大礦井投產后,產量增幅較大,且調整的可控性顯著提升,面對階段性保供要求,執行效果較好。2018年1—10月全國原煤產量289889萬噸,同比增加4600萬噸,增幅5.4%,增速較2017年同期提升了0.6個百分點。
未來兩年去產能任務剩余1.8億噸,對于目前的供應不會造成太大影響。同時,隨著行業集中度進一步增強,國有重點礦產量占比提升,突發事件如環保、安全檢查等因素對于產量的影響趨于弱化,全年煤炭供應偏寬松。
B進口政策不確定性較大
2017年以來我國進口煤相關政策的變化多次引發市場關注。2017年5月嚴控劣質煤進口;7月禁止二類口岸經營煤炭進口業務;年底進口煤限制暫時取消。2018年4、5月再度傳出部分口岸嚴控進口煤消息,引發市場諸多猜測。
2018年11月中國煤炭進口總量1915.3萬噸,同比下降13%,環比下降17%,連續第四個月進口量環比下降。2018年1—11月累計進口量達到27118.7萬噸,同比增長9.3%。2017年我國煤及褐煤全年進口總量2.71億噸,2018年1—11月煤炭進口量已經與此基本持平,12月幾乎沒有可以報關的額度。目前看,并未“一刀切”,“一船一議”考慮到了終端實際情況,這也使得2018年12月最終進口數量仍具備較大的不確定性。而2016、2017年12月進口量分別為2684萬噸、2274萬噸,市場更為關注當前政策下最終進口量的降幅。
進口煤在我國華南、華東部分電廠中有一定的剛性需求,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煤炭南北運距長、運輸成本高的問題。突發性政策出臺容易給相關企業帶來較大的不確定性和實際困難。預計今年進口政策的效果和精準性將明顯提升。目前看2019年進口總量回落的概率較大,降幅具有較大不確定性,預計全年進口總量為2.4億噸。
C消費增速或進一步趨緩
2018年電力需求好于預期,三產及居民用電增幅超兩位數。1—10月全社會用電量需求增速8.7%,略高于火電6.6%的增速。1—10月,全國全社會用電量5655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0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用電量61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8%;第二產業用電量3857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2%;第三產業用電量907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1%;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828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1%。
新的一年全球經濟形勢不容樂觀,貿易摩擦、不斷收緊的貨幣政策可能會抑制全球經濟增速,中國經濟增長的外部環境受到考驗。下行壓力主要來自需求端,被寄予厚望的基建領域回暖能否抵消出口、房地產投資增速的下滑也需要時間驗證。在經濟下行幾成共識的背景下,社會用電量增幅回落預期較強,電力需求增速難以維持高位增長,煤炭消費增速預計將進一步回落,煤炭需求的峰值已經出現。
數據顯示,2018年1—10月,全國規模以上電廠火電發電量4068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6%,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2個百分點;1—10月,全國規模以上電廠水電發電量941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6%,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4個百分點。1—10月,全國粗鋼產量78245.8萬噸,同比上漲6.4%。其中,10月粗鋼產量8255.2萬噸,同比上漲9.1%,環比上漲2.1%。1—10月,全國水泥產量179463.4萬噸,同比上漲2.6%。其中,10月水泥產量22043.2萬噸,同比上漲13.1%,環比上漲6.1%。
D終端庫存大概率在高位
2018年庫存結構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坑口庫存有限,港口及終端電廠庫存大幅提升。盡管全社會庫存總量并不高,但存煤結構出現極大轉變,由上游向中下游轉移。2018年10月底,重點電廠、沿海六大電廠、長江口的庫存分別比上年同期高出18%、40%和93%。一是因為電廠轉變了采購策略,全年執行淡季累庫存,用高庫存應對旺季價格上漲;二是隨著長江碼頭接卸能力的提升,以及跨地區輸電帶來的長江腹地省份用煤需求增加,長江碼頭的地位逐漸增強。
另一方面,鐵路運力持續增長,有效緩解了運輸瓶頸。我國煤炭市場特有的“北煤南運”“西煤東運”對于運輸能力要求極高,特別是煤炭需求高峰期,車皮緊張、運力不足往往會進一步推升港口煤炭價格。2017年京津冀地區環境治理對于汽車運輸的限制,使得一部分貨運量轉移到鐵路上,進一步加劇了鐵路運力緊張的局面。
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調整運輸結構、增加鐵路運輸量的決策部署,中國鐵路總公司將實施《2018—2020年貨運增量行動方案》,進一步提升運輸能力,降低物流成本,優化產品供給,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國鐵路貨運量達47.9億噸,較2017年增長30%,大宗貨物運量占鐵路貨運總量的比例穩定保持在90%以上。其中,全國鐵路煤炭運量達到28.1億噸,較2017年增運6.5億噸,占全國煤炭產量的75%,較2017年產運比提高15個百分點。
隨著運力的增加,2018年北方港下水煤并未感受到來自運輸環節的瓶頸制約。2018年1—10月,全國鐵路煤炭發運量累計19.7億噸,同比增加1.8億噸,增長了10%。同期大秦線累計煤炭運量37417萬噸,同比增長4.06%。
未來,大秦鐵路已經接近飽和,增長空間不大;蒙冀鐵路隨著相關配套設施、集運站建設完成,有望增加運力3500萬—4000萬噸;蒙華鐵路計劃于2019年年底投入運行,預計運行初期可以帶來3000萬—3500萬噸運力增長。未來鐵路運力總體供應充裕,更多的是結構性問題。環渤海地區鐵路運力緊張局面已經緩解,并逐漸趨于寬松,在蒙華鐵路運力徹底發揮之前,內地省份煤炭供應依然偏緊、運力缺口較大。
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入推進,產能置換、優質產能投產陸續完成,2018年煤炭供應總量相對充裕,在此基礎上,今年供應將繼續增加。產能集中度提高后,諸如保供之類對于生產環節的調控將更為有效,環保檢查等因素對于生產的影響將進一步弱化。長協占比進一步高,不斷強調兌現率,留給市場煤的額度繼續減少,長協價格壓艙石作用繼續發揮,市場煤價格波動空間縮窄。
供應有保證為進口煤政策的調整預留了操作空間。今年的進口政策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總量回落是大概率事件,執行總量控制目標的同時,預計會分解為按季度執行。
今年國內外經濟形勢相當嚴峻,出口、國內房地產對工業品拉動后勁不足,基建能否如預期形成需求支撐也需要時間驗證。在此背景下,工業用電量增速將拐頭,煤炭消耗增速也將回落。 (作者單位:光大期貨 )
(關鍵字:動力煤 動力煤價格 煤炭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