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論日企的東山再起是理想還是幻想,不論夏普能否保住最后的城頭,一度耀眼的日本制造時代,已經走向結束了
鴻海與夏普的戀情,比牛郎織女要復雜得多,中間隔著的不僅是太平洋,還有往日榮光一去不返的不甘。
最近,郭臺銘祭出新招,鴻海集團向夏普提出將其中小面板事業部獨立分拆出來,并成立雙方合資公司,鴻海還要求派主管進駐,主導合資公司的運營。夏普對此意料中的反應平淡。兜兜轉轉,還是回到了兩者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鴻海期待吸收夏普的先進技術,拿到經營控制權;而夏普只想要錢,不想要人。兩家的糾纏引來各界圍觀,除了此事對于整個電子產業的確有重大影響之外,也是因為這是日本電視在電子產業中徹底豎起白旗的標志。
作為已經達成的合作項目之一,堺工廠,這條全球唯一的十代線,也是日本電視的最后一座城堡,在夏普和鴻海的聯姻中,已終結了“日本制造”的血統,鴻海獲得約46.5%的股份。在夏普之前,松下的等離子已經被市場拋棄;三洋把自己賣給了松下,松下相中的又是三洋的電池能源業務,遂把白電業務打包給了海爾;第一個讓老美掌舵的日企索尼,則早早就把電視工廠賣的賣,砍的砍,索尼部分日籍高層還曾經為放棄制造而遺憾不甘,如今連與三星合資的面板廠也悉數退出。東芝、日立走得更利索,現在更多是委托其他企業代工,在部分市場茍延殘喘。“Toshiba,Toshiba,新時代的東芝”,這些盛滿一代人記憶的廣告語或許只剩下記憶了。
遭遇日元升值、地震、經濟環境惡化的日本電子企業實在是倒霉,在市場環境稍有好轉的跡象時,又被日本政客“購島”夢想沖擊,難以在當下最好的市場施展拳腳,江河日下。錯過智能手機而押寶電視的日本電子企業,在節節敗退之下,不得不選擇在與中韓企業的對陣中轉頭,徹底放棄“日本制造”的尊榮。如果說,在2012年之前,日本企業在電視領域還在為不斷提高的代工比例遮遮掩掩,如今為走出困境,去制造化,乃至于去家電化,都在轟轟烈烈地進行,重組復重組,裁員復裁員。
最后的堅守者夏普終被迫放棄夢想,與鴻海為最后陣地展開拉鋸戰。在談判僵局之下,郭臺銘又要求夏普拆解中小面板事業部,其實要的還是技術,這也是夏普不愿意放手的。夏普大中華區董事長菅野信行此前曾放話,將死守“鴻海9.9%占股比例”、“鴻海不向夏普派駐董事”的底線。夏普寧可少拿點錢,也不想鴻海把人塞進來。而隨著夏普以旗下絕大部分資產為抵押獲得了來自日本金融機構的貸款援助,外界對于鴻海戀能否開花結果已經不樂觀。
其實不僅僅是夏普,退守產業鏈部分關鍵環節,并緊緊地捂著最后的城頭,手心里的技術,是不少日企在轉型中的算盤。這似乎是合理的選擇,難以否認,創造了日本電子業輝煌的索尼、夏普、松下,以及日立、東芝,畢竟是老牌中的老牌,夏普剛剛過完百年生日,如果挺過這一輪危機,技術儲備豐厚的日企,在下一輪技術升級時,或許仍舊可以借此翻身,比如以OLED來講,日企掌握的技術以及可量化的產能,仍是他國企業無法比擬的。
斷臂求存,棄車保帥,部分企業轉型的確已見成效,虧損的包袱越來越小,如索尼的業績就“正在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不過,日本家電在全球市場日漸萎靡已是不爭的事實,夏普、松下、索尼、日立,這些一度是電視品質的代名詞,正在褪色。
不論日企的東山再起是理想還是幻想,不論夏普能否保住最后的城頭,一度耀眼的日本制造時代,已經走向結束了。
神話終結。別了,日本制造。
(關鍵詞: 夏普 日本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