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當前的中國家電產業說,沒有政策出臺便是最好的政策。
日前,坊間再度傳出國家相關部委針對即將到期的“家電下鄉”政策,將通過改變補貼產品種類和產品功能的方式,延續這一政策的實施。更早些時候,還有消息稱,家電“以舊換新”政策還將重新推出。面對當前已經實施4個多月的家電“節能惠民”新策,由于補貼力度小、推出周期遲、消費需求疲軟等問題,出現了“企業、市場和消費者不買賬,政府一頭熱”的尷尬局面。
“可以肯定,近年來國家的一系列財政直補政策,對于過去20多年以來處在完全市場化競爭狀態之中、正在積極謀求全球化布局的家電企業來說,屬于‘保護弱小企業、增加大企業內耗、降低企業創新斗志’的行為,可以說是利大于弊。政策實施到期后的自然退出,已經成為對家電業發展的最大支持”。多位家電企業人士向《中國企業報》記者表示。
中小企業口中的“唐僧肉”
“前幾年,國家針對家電行業的一系列密集補貼政策的后遺癥已經出現,因為政策刺激下的消費需求集中釋放,給很多企業傳遞出錯誤的信號,認為農村市場需求和空間是巨大的,導致一些企業在前兩年突然在各地大量上馬新工業園、新生產線的建設。隨著去年底整個行業遭遇經濟環境惡化和消費需求回落萎縮之后,出現產能過剩、庫存激增,很多企業已經處在垂死掙扎的邊緣”。
有來自家電業知情人士透露,“表面上,國家一系列政策補貼最大受益者是消費者,實際上一些中小企業通過造假等手段,成為政策的實際獲利者。近年來,一直呼吁希望國家推出家電補貼政策、并且進行政策延續的也正是那些中小企業”。
《中國企業報》記者從可靠渠道獲悉,在國家一系列家電刺激政策的背后,一些中小企業采取“全產業造假”成為國家補貼的最終受益者。從國家對政策的招標開始,很多企業就通過賄賂評委、申報材料造假,取得中標資格。進入市場銷售階段,通過聯合經銷商偽造虛假銷售臺賬、非法獲取公民身份證等手段騙取補貼。
有來自浙江的知情人士透露,“一些行業協會下屬的經營性公司,就公開對幫忙企業取得家電下鄉招標資格進行叫賣,最高時達50萬元,后來一路降至20萬元。”
一段時間內,由于家電下鄉的標識卡采取企業自主申報獲得,這成為不少中標企業的“生財手段”。在淘寶上公開叫賣產品標識卡,甚至在產品招商會上將標識卡作為禮品直接發給經銷商。
“據我所知,目前中標家電下鄉資格的不少企業,就是典型的‘皮包’公司,并沒有自己的生產工廠,完全靠貼牌。沒有自己的銷售服務網點,完全靠與經銷商共同造假,利益共享,將根本不存在的家電產品按照正常流程運作后就拿到了國家財政補貼”。來自廣東的一家電企業人士如是說。
盡管當前實施的“家電下鄉”、“節能惠民”政策,國家通過不斷完善相關的制度從源頭上開始嚴查“騙補”行為。不過,上述知情人士坦言,“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只要廠商想騙補,就肯定有辦法。其實,近年來來自國家的家電財政補貼已經成為一盤‘唐僧肉’,誰都能分一杯羹,結果卻是擾亂了原有的市場競爭秩序”。
政策打亂企業經營節奏
上述來自廣東的企業人士表示,“6月份出臺的國家節能補貼,完全打亂了企業此前的市場營銷和產品推廣的節奏。一般來說,6月份企業已經完成對銷售渠道的鋪貨,也形成固定的產品布局,此后一段時間就是消化庫存,以促銷帶動流動,以新品增加利潤。這時國家政策一推出,為了搶政策很多企業不得不拿旗下的高端產品去投標,因為這些高端產品的節能水平高,有現成的節能檢測報告。這也就造成了一段時間以來,很多享受國家補貼的節能產品賣得貴”。
不可否認,政策的推出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家電消費需求,也給一大批企業的發展注入活力。不過,對于很早就擁有“找市長不如找市場”意識的中國家電企業來說,國家政策補貼卻成為一把“雙刃劍”:一些企業開始患上嚴重的“政策依賴癥”,完全以政策為導向進行產品和市場的布局,一旦政策退出企業便失去了自主發展的方向。
家電資深觀察家洪仕斌指出,當前中國家電業已經處在全球一體化的市場競爭中,過多的政府政策參與并主導,反而降低了企業的戰斗力。
上述來自浙江的知情人士指出,“更大的風險還在于國家層面,一旦政策退出,一些政策投機企業也隨之在市場上迅速消失,那么,已經銷售出去的家電產品售后服務,誰來保證?”
(關鍵詞:家電下鄉政策 補貼產品種類 產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