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壓縮鋼鐵產能治霾沒有問題,就怕產能下來了,霧霾并未減輕。”24日,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所所長薛維君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稱。
中國環保部22日公布今年9月份及第三季度京津冀等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兩項排名中,空氣質量最差排名前10位的城市河北均占7個。而在河北省空氣質量超標天數中,以PM2.5和O3為首要污染物的天數最多。
身為中國鋼鐵產量第一大省,高污染、高排放的河北鋼鐵業成為眾矢之的,而削減鋼鐵產能亦成為該省治霾揮出的一記重拳。河北省日前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到2017年,全省鋼鐵產能削減6000萬噸。
“壓鋼”政策一出,支持聲、反對聲、質疑聲紛至沓來。壯士斷腕的決心令人稱快,本就艱難度日的鋼鐵企業如何挨過難關亦引人關注,但“壓鋼”在多大程度上助力空氣污染治理也存在頗多質疑。
據河北省冶金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大勇介紹,目前該省鋼鐵產能壓縮任務正由各地方政府落實到各企業,各企業也正緊鑼密鼓實施產能整改。
“但削減任務實施起來確有難度,尤其是對于缺乏資金支持的中小鋼鐵企業。”王大勇說。另據初步預算,會有20萬鋼鐵工人因削減產能失去工作。與此同時,圍繞鋼鐵企業產生的整個產業鏈,煤炭、水電、焦化等產業亦會受到影響。
與擔心產業的生死存亡不同,薛維君憂心道,“壓鋼6000萬噸,確實會對整個產業造成影響,但是關系到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國家形象等問題,我們必須有大局觀,理性看待。但怕得是,產能確實縮減了,但霧霾依然很嚴重。”
薛維君如此憂慮背后的原因是,目前河北省總體鋼鐵產能并無確切數字,產能瞞報的問題由來已久。河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提供數據顯示,目前該省平均年鋼鐵產量為2.86億噸,2012年粗鋼產量為1.8億噸。單就數字看,相對每年幾億噸的產量,分布到5年中的6000萬噸鋼鐵產能,對環境治理能起到多大作用也未可知。
業內表示,“壓鋼”若想成為“治霾”的一劑良藥,不僅僅要從數字上下功夫。
“鋼鐵產能過剩是不爭的事實,產業發展也到了一個瓶頸期,面臨的首要任務是轉型升級,在質量上下功夫。”王大勇表示,河北鋼鐵業要占據生產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質量檔次產品的制高點,全面提升產品競爭力。
對此,薛維君亦表示,一方面,在下壓產業規模的同時,要進行產業布局轉移,加快產業聯合重組,從而借助集團力量,提高裝備水平和產品質量,減少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須注重鋼鐵產業的循環經濟,放大延伸圍繞鋼鐵產業的非鋼生產服務業。
(關鍵字:河北 壓鋼 霧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