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工鋼產品出口遭遇貿易壁壘的消息可謂接二連三。10月23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認定從中國、捷克、韓國和俄羅斯等進口的取向電工鋼未對美國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或威脅,否決了美國商務部的終裁。正在大家紛紛表示“虛驚一場”的時候,11月6日,ITC公布終裁結果,認定中國輸美無取向電工鋼產品對美國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基于這一裁定,美國商務部將通知海關對中國輸美相關產品征收反傾銷和反補貼關稅。
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由于中國電工鋼產品出口份額較小,美國的“雙反”措施對中國國內產業造成的影響有限。
出口額小
根據美國商務部今年10月發布的終裁結果,中國大陸相關產品的傾銷幅度為407.52%,補貼幅度為158.88%。這也將是中國大陸廠商即將面臨的反傾銷和反補貼稅率。
從美方判定結果來看,此次征收雙反稅率的“懲罰”意味十足。但記者瀏覽國內多家行業網站時,卻幾乎沒有發現企業或商協會為此憂心忡忡。
中國企業對如此高額的關稅“無所謂”?記者很快就發現了其中的原因:
據統計,2013年,中國大陸輸美無取向電工鋼產品總額為1190萬美元。
作為對比,此前曾將中國光伏產業帶入寒冬的歐盟對華光伏產品雙反調查,涉案金額高達200多億美元;而今年6月,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申請對中國出口的轎車及輕型卡車輪胎展開的雙反調查,2013年對美出口金額也達到了20.78億美元,高出無取向電工鋼產品出口總額近200倍。
統計數據表明,今年1~9月,我國電工鋼累計生產量為661.6萬噸,同期出口量為23.32萬噸。也就是說,出口量僅占生產量的3.52%,雖然沒有更具體的數據,其中出口至美國的比例自然更小。
借外力加速淘汰
分析師告訴記者,此前國內出口無取向電工鋼的企業主要是寶鋼、武鋼、鞍鋼等大鋼廠,但最近一兩年,太鋼、沙鋼等鋼廠硅鋼生產線也陸續投產,并逐漸成為市場主力。此外還有一些民營小鋼廠,主要以低牌號無取向電工鋼為主。
另有分析師告訴記者,目前,我國無取向電工鋼產品的產量、用量都很少。“無取向電工鋼產品是正在被取向電工鋼淘汰的產品,但是因為價格很低,所以仍然占據著一定的市場份額。現在國內大型鋼廠的生產線主要都是生產取向電工鋼的,都不靠無取向的產品賺錢。”
即使是相對高端的取向電工鋼產品,在國內也并非“稀罕物”。“五六年前國內還只有武鋼能生產取向電工鋼,當時的價格也非常高;后來寶鋼等企業都有了生產線,產能一下子上去了,價格也降了不少。”分析師說,“也不排除借這次雙反的高額稅率,加速淘汰無取向電工鋼產品的步伐。”
針對美國采取的貿易保護措施,分析師指出,中國電工鋼產品存在競爭優勢,才會贏得市場。“我們對鋼材出口的政策是符合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和鋼鐵產業發展需要的,中鋼協就曾多次表態中國不鼓勵大量出口鋼材。”
(關鍵字:電工鋼 雙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