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最新公布的中國7月信貸數據大幅下跌,不僅引發A股急挫,更是讓不少業內人士大呼“驚呆了”。為穩定市場信心,央行也罕見地在第一時間發布官方解讀,稱7月份主要金融指標仍在合理區間運行。
7月數據到底為什么這么糟糕,反映了什么問題,中國經濟增長是否還能持續?華爾街見聞綜合央行、中金、民生、興業、浦發等數十家機構觀點,為您深入解讀。
新增貸款疲弱:銀行惜貸、需求疲軟和季節性調整所致
7月人民幣貸款增加3852億元,預期7800億元,前值1.08萬億,同比少增3145億元,并創下2009年以來新低。
對此,央行認為7月季節性回落較以往更為明顯,房地產下行、存貸比上升和控制不良貸款率是主要原因。首創證券研究所所長王劍輝認為,央行的主動收緊也應該是重要原因之一。
浦發銀行(600000,股吧)金融市場部宏觀分析師曹陽指出,從銀行間市場利率來看,銀行體系的流動性依然較為充裕,信貸擴張能力沒有問題。較低的信貸可能在于銀行風險偏好回落,導致融資需求與放貸意愿之間存在不匹配。
民生證券對新增貸款進行分解后指出,新增貸款乏力,反映出汽車銷售、房屋銷售和企業實體融資需求的疲弱。居民新增短期貸款僅為259億,與7月汽車銷售弱對應。新增居民中長期貸款較上月回落,對應的是7月房地產疲弱的銷售;企業短期貸款大幅下降,反映實體缺乏擴大再生產意愿,部分企業提前還貸減輕財務壓力;值得關注的是票據融資大幅增長1726億,反映實體融資需求不強。
中金證券指出,企業中長期貸款仍算穩定來看,融資需求并未大幅萎縮,存款減少導致貸款額度受限的沖擊可能更大一些。中金認為,在7月份低于預期的情況下,央行定向政策以及窗口指導可能推動8月份信貸增長較快反彈。
存款暴跌:不只是季節性回落,社會融資萎縮也是主因
7月人民幣存款減少1.98萬億元,同比多減1.73萬億元,與6月存款增加3.79萬億元形成鮮明反差。
央行分析稱,存款數據符合季末沖高、下季初回落的規律,另一方面由于理財、基于互聯網的貨幣市場基金等快速發展,企業、居民存款與金融機構存款之間在季末季初轉換更加頻繁,進一步加大了一般存款的季節性時點波動。此外,7月份股市IPO也分流了相當一部分資金。
中金債券團隊認為,7月份理財收益率仍維持在高位,確實對存款資金形成了分流,此外還可能與社會融資萎縮導致銀行表內新派生的存款減少有關。
民生證券宏觀團隊還提到,值得關注的是7月當月財政存款再度反彈至6804億,超過季節性回籠量,與7月財政支出放緩對應;7月新增外幣存款150億美元,前期結匯率處于歷史低位,考慮到近期人民幣趨勢性升值,預計7月結匯需求上升帶動外匯占款增量會有所反彈。
社會融資“大跌眼鏡”背后:房地產下行,影子銀行受到抑制
7月,社會融資規模為2731億元,環比降幅高達86%,比去年同期減少5460億元。
招商銀行(600036,股吧)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表示,在6、7月份連續推出調整存貸比、定向降準、PSL等有利于信貸增長的背景下,在地方政府陸續加碼穩增長的環境下,本應保持較快增長的信貸社融,卻出現大幅回落,雖有半年末后回落的合理性,但如此巨大的降幅無法完全用季節性規律進行解釋,至少一定程度上表明前期定向刺激的手段效果不明顯,持續時間短,并未發揮預期作用。
興業銀行(601166,股吧)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則驚呼7月的社會融資數據讓“眼鏡跌得粉碎”。他指出,7月社會融資僅是過去正常月份的零頭,減少最多的幾項是信貸、信托和票據。后兩項主要與影子銀行規范和同業事業部體制要求尚未理順有關貸款不是需求問題,而主要與資本充足率緊張的供給約束相聯,因此迫切需要盡快放行優先股等資本補充渠道。
民生證券宏觀研究團隊認為,主要是房地產下行背景下,金融機構的風險偏好回落,對企業的承兌匯票接受審慎所致。
M2增速大幅回落:實體融資需求回落制約貨幣創造
廣義貨幣(M2)余額119.42萬億元,同比增長13.5%,符合央行13%的調控目標,但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1.2個和1.0個百分點。
民生證券指出,M2增速大幅回落反映出7月后半段央行公開市場凈回籠導致基礎貨幣投放量不足,實體融資需求回落制約貨幣創造。M2同比增速與社融余額增速裂口進一步擴大,反映此前信貸擴張主要依賴貨幣寬松供給端推動,實體自主融資需求意愿不強。
未來市場及政策前瞻:政策維持中性偏松經濟前景偏負面
分析師普遍認為,目前中國經濟主要面臨是結構性問題,下半年政策不會大規模寬松,而是通過定向操作進行局部調整。下半年的經濟增長不會很好,降息的可能性有所增加。
中銀國際研究部宏觀經濟小組的葉丙南表示,貨幣政策方面預計還是會保持平衡,決策層應該也比較了解情況,現在的經濟除了周期性因素,主要還是結構性問題,貨幣政策這種總量調控無法解決。所以還是要保證貨幣政策和流動性的基本平穩,不發生大的系統性風險,再來推進體制和結構改革。預計今年四季度降息的可能性偏大,未來一兩個月之內可能性比較低,降息可能性要大于降準。
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研究員閆敏也認為,從政策面來看,下半年整個貨幣政策調控的思路也是以定向調控為主,可能不會出臺總量的全面的刺激大規模發行貨幣政策,主要還是體現在結構方面。
興業證券(601377,股吧)固定收益分析師唐躍則認為,繼過去兩個月信貸大幅放量保增長之后,目前政策繼續寬信用的意圖顯著下降,而且目前實體經濟的投資性需求仍然偏弱,銀行的風險偏好也偏低,主動供給信用的意愿并不強。結合近期監管層對債券融資、影子銀行監管力度加大,同時改革措施加快推出等信號,對經濟增長不必有太大的期待,信用風險的上升和釋放值得關注。
招商銀行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認為,委托貸款、信托貸款、票據全面下滑,表明表外回表的趨勢未能持續,對同業、非標過于嚴厲的政策或許將出現一定程度的松動。
他指出,未來央行可能有兩個選擇,一是降息以降低企業資金成本,最快8月份就有可能出現,二是通過窗口指導要求銀行加大信貸投放。
他還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在經濟剛剛企穩的情況下,融資大幅回落,將使經濟下行壓力以更快的速度顯現出來,之前我們預期這一時間點是四季度,現在看很可能會提前。”
上海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胡月曉稱:“信貸和貨幣增長明顯低于市場預期,雖然對回落市場已有預期,但回落幅度和速度還是超出市場預期。我們一直判斷的"寬信貸-緊貨幣"組合格局在短暫偏離后又呈回歸態勢。我們堅持原先的判斷—“緊數量、低利率”的政策趨勢不變,債市牛市基礎不變。”
民生證券宏觀研究團隊指出,房地產等傳統產業趨勢性向下,新經濟規模尚未大規模形成,經濟高度依靠政策托底(基建為主)。而一旦政策寬松力度減弱,實體經濟復蘇就會出現瓶頸,融資需求就會顯著下降。不宜將本月異常“緊”的數據解讀為政策將持續收緊,預計在底線思維之下,整體政策基調仍將維持“總量穩定、結構優化”,貨幣政策將維持中性。
(關鍵字:信貸 新增貸款 融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