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商品交易所鐵礦石期貨10月18日上市當天一天的成交量,超過發展了4年之久的新加坡交易所鐵礦石掉期合約任何一個月的成交量。近期成交雖有下滑,但每天的成交量依然比掉期可觀。
TSI指數發布機構環球鋼訊集團高級分析師OscarTarneberg昨日對此回應稱,國內鐵礦石期貨的上市不對其他衍生品的活躍性有所抑制,反而是對現有的鐵礦石衍生品市場的促進和補充,而且鐵礦石掉期的發展空間仍然廣闊。
數據顯示,大連商品交易所鐵礦石期貨10月18日當天創下了33.87萬手的成交量,以每手100噸計為3387萬噸。
而新加坡交易所鐵礦石掉期合約自2009年4月27日推出以來,最高月成交量為今年7月份創下的2331.55萬噸。即大商所鐵礦石期貨上市當天的成交量超過了鐵礦石掉期合約任何一個月的成交量。
資料顯示,鐵礦石掉期合約是以特定鐵礦石價格指數(如普氏指數、TSI指數)為交易標的、由對未來市場持有不同觀點(看漲/看跌,擔心漲/跌),分別作為買方和賣方在場外達成的遠期合約。
近年來,新加坡交易所、倫敦清算所(LCHClearnet)、洲際交易所(ICE)、CME集團等交易所均推出了類似的鐵礦石掉期合約和清算服務,其中新加坡交易所在掉期合約市場占據的份額最大。此外,新加坡交易所、CME集團去年以來還分別推出了基于指數結算的鐵礦石期權、期貨。
OscarTarneberg對此表示,衍生品交易或者這樣一個市場,不是一種零和游戲,即不同的方式,都會在這個市場上存在下去。“而大連商品交易所無疑對現有的鐵礦石衍生品市場,做了一個非常好的補充”。相反,“我們認為大連商品交易所線下的發展,將有助于推動新加坡那邊(鐵礦石衍生品)的交易量”。
他強調,(各境外交易所)的鐵礦石掉期、期權包括期貨交易,在10月份是創下了歷史新高的,“而且還要考慮到10月份中國還有國慶長假”,但依然能夠創下一個歷史新高。
根據新交所官網數據,今年前10個月,鐵礦石掉期成交量合計為1.9億噸,而去年全年為1.089億噸,即實現翻番。
“在2009年到2012年這段時間里,這方面(指掉期)的交易量非常活躍,保持著每年145%的增長”,OscarTarneberg表示。
他還指出,目前原油衍生品交易的規模是現貨市場的十倍,而焦煤也是衍生品規模是現貨規模的十倍,鐵礦石現在的衍生品市場的發展非常得迅速,“對于未來的趨勢來看,應該也會有一個非常可觀的規模”。
(關鍵字:鐵礦石 鐵礦石期貨 鐵礦石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