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說道,A股受制于經濟復蘇力度、流動性釋放和周期股估值提升力度三大因素弱于預期,從而陷入糾結。
這種糾結有望在二季度得到終結。一個主要的推動因素是企業新訂單的低迷狀態正在好轉。
最新的匯豐月度PMI初值回升至51.7%,好于1-2月均值51.4%以及去年12月的51.5%。初值改善主要來源于產出與新訂單的好轉,其中新出口訂單達到51.1%,是近4個月來高點。匯豐PMI的回升,暗示制造企業境況3月份出現了積極變化。
不過,這種回升還不足以演變成強勁復蘇。截至3月份第三周,鋼鐵、水泥、煤炭、化工等行業出廠品價格表現偏弱,生產資料價格環比不及前兩個月,暗示經濟恢復動力偏弱;3月上旬,重點鋼企日均鋼產量同比增長5%,弱于1、2月份;3月中旬發電量數據較上旬有所改善,但總體依然較低。這些證據與匯豐PMI的回升多少有一些出入,這意味著二級市場投資者的預期還不會馬上發生扭轉。
如果將春節以來A股的調整,視為強復蘇預期落空后的修正,銀行股和地產股能否見底企穩,則預示著新的市場估值底線是否探明。作為當前兩大經濟運行關鍵代表和大市值龍頭板塊,銀行、地產股的走勢,具有強烈的信號意義。
根據券商的調研,樣本城市新房銷量環比回升力度依然較強,同比繼續改善。目前住建部、國稅局等正落實國五條細則指導方案,地方細則短期內陸續出臺。此前住建部曾發表觀點,強調新政不會傷及剛需及改善性需求,意圖減輕市場對新政的過度擔憂。
如果說一季度不太強,二季度就可以預判為不太差。每一次宏觀運行趨勢與投資者預期之間的偏差,都意味著一次機會。
全年來看,影響經濟運行的最大因素不是地產調控而是貨幣政策。畢竟地產調控已經持續了三年多,行業抗壓能力顯而易見,但貨幣政策一旦收緊特別是當前關于清理整頓影子銀行的輿論升溫則會出現釜底抽薪的效果。在一份券商調研報告中,有建筑商表示目前很多地方基建項目的資金來源,使用銀行資金池或者信托資金的比重越來越大這預示著前兩年市場極為擔憂的地方債務風險問題正在“巧妙”地向普通民眾轉移。這一風險將在流動性開始收緊的時候暴露出來。我們知道,金融問題從來不是一個“點”的問題。
另一個變數是通脹,從過去的經驗看,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通脹有限可控”之類的言論,這往往預示著新一輪物價上漲的臨近。天然氣價格的上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信號。
(關鍵字:通脹 經濟數據 新訂單 鋼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