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商心態“乍暖還寒”觀望意味濃厚 中國家電企業轉型升級之路仍需繼續
參加完展會的家電企業普遍向記者反饋,海外市場仍面臨較大挑戰,訂單未見明顯起色,雖然到會客商數量較預期樂觀,但客商心態“乍暖還寒”,反映出對前景判斷的不確定性。部分企業反映,情況不容樂觀已有所預期,從直觀感受來看,歐美客商的數量甚至已有復蘇的苗頭,而中國家電企業艱難的轉型升級之路仍在繼續。
廣交會第一期上周落幕,作為第一期重頭的家電展區是外界關注的焦點,從家電參展商反饋的情況看,出口訂單仍未見有明顯起色。
新興市場客戶傳統市場活躍
廖世興是志高海外市場管理部部長,參加過多屆廣交會的他對客戶的結構有非常敏感的體會,“感覺歐美客戶有復蘇,數量要多一些,這與過去幾年慘淡的情況是不同的”。廖世興說,這些歐美客戶來到展臺,除了想了解最新產品的趨勢,洽談合作意向也是一項重要工作。不過整體來看,廖世興認為,還不能就此判斷歐美市場的需求有實質的回升,“他們的觀望情緒比較濃厚”。
江蘇春蘭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元甲則說,由于歐洲債務危機仍在蔓延,春蘭對出口市場不景氣已有所預期,“為改變被動的局面,在廣交會開始之前我們加大了邀請力度”,高元甲說,從客商到會的踴躍程度來看,情況還是好于預期的,不過整體上新興市場的客戶要比傳統市場更活躍一些,中東和歐洲市場表現相對比較差。
數據:歐洲市場降幅超20%
機電商會的統計數據顯示,第一期廣交會的成交數據中,家電及消費電子類產品占總成交的53.2%,空調器、數碼相機和電子游戲機成交增長超過25%,電視機、激光視盤機等都有小幅增長。不過具體到各家企業,感受就各有不同,有冷柜出口商反映,歐洲市場今年的降幅仍然超過20%,從當前狀況看,需求的低迷可能還要持續三五年。
即便外貿形勢不容樂觀,但家電企業對海外市場仍抱有不小的憧憬。中國海關總署10月13日公布的數據也提振了企業的信心,數據顯示,中國8月份出口額達到1864億美元,創下歷史最高單月水平,較上年同期增長9.9%,遠高于8月份2.7%的增幅。
廖世興透露,公司現在對出口業務確實非常重視,今年1~8月志高空調出口量整體增長20%,其中,在亞洲市場、非洲市場的表現尤為精彩,增長率分別為30.4%、284.6%。“出口業務為公司整體盈利貢獻較大,且明年空調內銷形勢依然不明朗,這種前提下公司要求明年出口業務繼續保持20%增幅。”廖世興說。
人工:一年升800元
與多數外貿企業類似的是,家電出口企業現在面臨的一個較大問題是“成本優勢在削減”,高元甲認為,中國制造不能丟掉成本優勢,不然流失訂單的情況會比較嚴重,他認為,原材料和人力成本的增加目前還能通過內部調整消化,但如果繼續增加,對企業會否造成實質性的影響就很難說了。
有企業指出,勞動力成本和融資成本加大了企業的經營壓力,該企業工人月薪從去年1700元上漲至當前的2500元,“這樣的薪酬也很難招滿工人”。家電企業普遍能感受到5%左右的出口成本上漲,這對于平均凈利潤水平也在個位數的制造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出口成交不理想倒逼制造業轉型升級
調整產品結構似乎是應對上述困難的法寶。美的相關負責人稱,我國的經濟形勢仍然不容樂觀,但這也會倒逼中國制造業加快轉型步伐。這不僅會促使中國出口產品質量進一步提高,還會推動部分行業的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以及增強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力度。
據這位負責人介紹,在美的展位上,展出的是美的在新能源應用、變頻技術和節能科技方面的最新成果,這些技術創新顯著地提高了家電產品的性能和品質,捕獲了不少客商“芳心”。
高元甲也表示,世界各國對環保節能產品的需求在逐年增加,預計明年高能效產品會給公司銷售帶來明顯增長,“高能效產品增長比例有望達到40%~50%”。而新興市場的剛性需求也將會給中國制造業帶來商機。
另一家白電巨頭格力電器則稱在加大自主品牌產品出口的力度,自主品牌空調目前已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銷售,今年更是將形象片亮相紐約時代廣場,以顯示“格力國際化戰略的強大決心及遠景規劃”。
產業觀察人士劉步塵認為,國際市場青睞中國家電產品,主要得益于中國家電企業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的長足進展。而自主品牌銷售的投入和新興市場的開拓則有望改變中國制造業利潤微薄的現狀。
(關鍵詞:廣交會 家電出口 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