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能家電補貼實施4個月后,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工信部(下簡稱“三部委”)針對推廣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于日前聯合發文進行相關完善與調整,旨在加快撥付進度,簡化兌付程序,并著重強調嚴防騙補行為。
為什么本為惠民、促進環保的補貼政策實施中卻漏洞百出呢?有的專家認為政策本身不合經濟規律,有的研究者則認為政策走向完善并發揮效應需要一個逐漸糾錯的漸進過程,而補貼的形式也可以有另外的思路。
補貼政策存在爭議
三部委在最新的聯合發文中表示,目前節能補貼工作還存在補貼兌付環節多、現有推廣品種難以完全滿足消費者需要、監管信息報送不及時、消費者對政策理解不夠充分等問題,影響了政策實施效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蔣震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由于補貼過程涉及消費者、生產者、家電銷售商、政府職能部門等多方關系,導致兌付流程過于繁瑣,執行效率無從談起;另外實際操作中,由于暫押補貼資金,中間的時間差不但造成了本該成為最大受惠方的消費者的不便,也給不法廠商騙取補貼資金騰出了空間。
根據今年6月全面啟動推廣的符合節能標準的電器產品補貼政策相關細則,節能空調根據能效等級和制冷量不同補貼180元到400元,節能電視根據能效等級和尺寸不同補貼100元到400元。補貼方式最終確定為“廠商先降價、國家后補貼”,首批入圍的企業有42家。
“對這種市場競爭性強的行業,政府要求降價未盡合理,而要達到目的,監控上難度也不小,執行中難以保持流暢。家電商品的價格變化一直都是市場競爭和技術進步的結果。”清華大學中國財政稅收研究所某位不愿署名的副研究員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
“也許‘補貼’可以換種方式,不是補貼消費端,而是直接補貼低收入者,既能讓他們增收、消費,且相對于中高收入者,他們對補貼的落實或能更加關注,也許能抑制因流程復雜造成的騙補。”蔣震說。
不要奢望一勞永逸
針對補貼政策執行中存在的問題,三部委對財政補貼資金監管等辦法進行了完善,要求推廣企業要按旬及時統計上報終端銷售數據,財政部將根據每旬銷售數據預撥補貼資金。推廣企業在收到補貼資金后,與商家結算時間不得超過5天,確保將補貼資金及時結算給各經銷網點。
“政策制定的方向一定要明確,要符合經濟學原理,這樣才能保證執行的通暢度。”清華大學中國財政稅收研究所某位不愿署名的副研究員說。
蔣震則表示自己很有耐心,兼顧消費效率和資金使用的平衡點會逐漸摸準,只要能有效遏制投機行為、充分調動最大受益方消費者的積極性,政策的良性效果將在市場磨合中顯現,騙補現象也將在經濟博弈中被壓制。
為嚴防騙補,三部委稱,對月報信息不及時、月報數據與旬報數據差距較大的企業,財政部將停止預撥補貼資金,并由第三方機構對推廣企業的各項情況進行核實。
對于這個“第三方機構”的身份,蔣震認為,應該是中立的、市場化運作的會計師事務所之類的中介機構。
問起對三部委防騙新措施的預期效果,蔣震表示還需要觀察,通過兩三個月的執行再對其進行評判,“一項政策的執行,就是一個不斷試錯、調整的過程,即便是惠民政策也不要期望一步到位,漸進式的進行完善是條規律。如果政策有問題,則將在演進中逐漸被淘汰。”
(關鍵字:家電補貼 防漏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