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德國經濟部表示,對美的收購庫卡的交易進行研究后決定,不采取額外措施。此前,美的集團發布公告,表示將持有庫卡94.55%的股份。這意味著,美的吃下了被德國總理默克爾譽為“德國工業的未來”的庫卡公司。
無獨有偶,8月16日,長虹在綿陽與瑞士ABB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成都設立了中國西部首個機器人應用聯合實驗室,在應用開發、生產、系統集成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雖然都是向制造業的上游進軍,但美的、長虹采取策略卻不同:美的在資本市場直接收購,站到制造業最上游;長虹進軍的則是中間領域,與庫卡的“對頭”ABB公司合作,結合ABB的硬件以及自身的智能制造系統集成能力,為制造業企業提供更佳的系統解決方案。
二者孰優孰劣且不評價,但國內兩大家電企業先后與機器人領域的頂級巨頭聯姻,卻不得不讓人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意義。
進軍機器人行業的為什么是家電企業,而非早已廣泛應用機器人的汽車企業?
傳統家電商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這些企業面臨將產能轉移到東南亞的壓力。應用機器人使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結果是,此前推動制造業轉移的勞動力因素完全失效,土地成本、交通物流成為決定制造業分布的根本原因。比如蘋果就把MacPro的生產線遷回美國,因為該產品的主要市場在美國,離客戶更近,意味著物流成本更便宜。
另一個原因是,工業4.0時代,家電生產的高度智能化、柔性化成為共識。長虹智能制造的發展理念就是“以人為中心”的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其中,自動化在全生命周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機器人則是實現自動化的最主要手段。
當家電企業意識到,機器人是推動他們自身轉型的關鍵,那么他們進軍這一行業就不難理解了。
美的和長虹在機器人行業動作頻頻,僅僅是為了自身在家電行業的發展?
當然不是,這其中還包含他們看準了整個中國將廣泛應用智能制造這一趨勢。長虹表示,其重要轉型方向之一,就是成為國內領先的智能制造系統集成服務商。
從更高的層面上來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在持續發力,但是整體水平依然與世界一流水平有差距。在新一輪工業革命前夕,中國制造業企業有意識地布局機器人生產及應用領域,或將有助于制造業“彎道超車”,在智能制造上占據優勢。
(關鍵字:中國 家電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