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突出環境問題之一。據不完全統計,近30年來,全球83.7%的經濟損失都來源于天氣風險事件,影響覆蓋農業、能源、交通等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對生產生活秩序帶來困擾。世界氣象組織,未來天氣風險事件將會更頻繁地發生。日前,廣州期貨交易所與國家氣象中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光伏氣象指數專家論證會。會議邀請李澤椿院士等十余位氣象、金融領域的權威專家,共同對光伏氣象指數進行探討研究。
近年來,光伏等新能源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已提升至34%以上,成為推動能源結構綠色轉型的關鍵領域。但是光伏發電高度依賴太陽輻照等天氣資源,輻射量、時長、角度等因素均會影響發電效率,但光照資源的供給具有明顯的隨機性和波動性,這導致光伏發電出力在時空分布上不連續不均衡,“靠天吃飯”問題突出。氣象條件的不確定性對產業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但市場缺乏較為權威準確的預測信號。研發光伏氣象指數期貨,有助于填補氣象要素市場空缺,助力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的進一步完善。
專家表示,研發光伏氣象指數旨在為“靠天吃飯”的光伏發電產業提供公開透明的遠期信號,助力企業應對天氣不確定性,為加快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貢獻力量。
與會專家指出,在我國光伏產業全球影響力不斷提升的當下,研發光伏氣象指數恰逢其時;這既是金融與氣象跨界的有益嘗試,更是全球獨有、體現中國特色的創新實踐,在國內外實現了同類產品“零的突破”。光伏氣象指數大膽探索、小心求證,充分考慮影響光伏發電主要氣象因素及我國光伏裝機實際,采用科學的編制方法和可靠的數據體系,確保指數的表征性和標尺性,為上市光伏氣象指數期貨及衍生品、進一步豐富光伏領域風險管理工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專家提出要逐步擴大指數覆蓋區域、盡快推動指數應用落地等意見建議。
(關鍵字: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