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利昂,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名字。憑借穩定、安全、高效的優勢,自20世紀30年代誕生起,就風靡全球,成為制冷劑的代名詞。
然而,在造福人類的同時,科學家也證實,氟利昂分解后釋放的氯離子,會嚴重破壞臭氧層,并由此導致溫室效應。
多年來,人類一直致力于解決氟利昂污染問題,先后開發出R134、R32、R410等替代品,它們雖不破壞臭氧層,但形成的溫室效應仍較明顯。
湖北綠冷高科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綠冷高科”)打破了這一局面,自主研發的第四代、第五代新型制冷劑,不僅可降低能耗20%以上,而且溫室效應指數遠低于國際環保標準,對臭氧層破壞指數幾乎為零。
憑借硬核產品,綠冷高科已一躍成為國內制冷劑細分賽道的“黑馬”,銷售額連續3年大幅增長。
“八年磨一劍”攻克環保難關
2012年3月,綠冷高科在漢成立。彼時,為減緩全球氣候變暖進程,一些國家開始逐步淘汰高溫室效應指數的氟利昂類制冷劑。作為第一代制冷劑氟利昂R22的替代品,第二代、第三代制冷劑陸續面世。
但遺憾的是,以R134、R32、R410為代表的第二代制冷劑,雖不破壞臭氧層,形成的溫室效應仍超出國際環保標準。第三代碳氫制冷劑則屬于可燃制冷劑,單位制冷量只有傳統制冷劑的85%,且使用不當可能導致燃爆事故。
“能不能研發一款新型制冷劑,既節能環保,單位制冷量還不減?”憑借對制冷劑行業綠色轉型的堅定信心,綠冷高科一頭扎進了全新賽道。
創新之路注定艱辛。在完成基礎配方產品化后,綠冷高科將首個試點放在了武漢市一家酒店。沒想到,由于南北地域差別,實驗室的配方遭遇“瓶頸”:空調機組綜合節能率僅為10%,遠低于20%的預期。
企業沒有氣餒。他們找來海外專家,并聯合武漢科技大學綠色制造中心,針對中國氣候,對基礎配方進行調整。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反復試驗,一年后,空調機組綜合節能率提升至24%。
初戰告捷,就在大家歡欣鼓舞時,一道難題擺在了這家初創企業面前。“當時我們已投入2000多萬元用于研發,有股東希望趕緊量產上市,盡快收回成本。但研發團隊認為,行業瞬息萬變,只有把技術打磨到極致,才能真正實現領跑。”綠冷高科創始人蘇靜回憶說。
是賺“快錢”,還是耐住寂寞做研發?思忖再三,綠冷高科選擇了后者。此后8年間,企業心無旁騖,先后投入上億元進行研發和調試。3000多個日出日落,數萬次配方合成對比,研發人員走南闖北,終于成功完成了關鍵技術在所有社會常用制冷設備上的節能試驗。
2019年,綠冷高科自主開發的第四代新型節能環保制冷劑,正式量產上市,節能率高達20%—35%以上。
去年8月,第五代納米技術制冷劑申請國家發明專利,節能率比第四代再提高5%以上,溫室效應指數低于175(國際標準值為500),對臭氧層的破壞幾乎為零。
在綠冷高科總部,有一面巨大的專利墻。9項國家發明專利、100余項實用新型專利,見證著“八年磨一劍”的成果。
“作為核心技術的氟利昂制冷劑替代技術,不僅拿下國內發明專利,還同時獲得了美國、澳大利亞和韓國的專利,處于行業領先位置。”蘇靜驕傲地說。
為數據中心省下百萬能耗支出
憑借領先的綠色技術,綠冷科技迅速成為制冷劑市場“黑馬”,客戶遍及全國各地。
九州通醫藥集團就是之一。這家國內最大的民營醫藥流通企業,每年空調能耗支出占到經營成本的七成以上。
“其中單位能耗最大的就是數據中心。”九州通醫藥集團資產管理事業部主任陳海生介紹,為確保1800平方米的核心機房恒溫恒濕,兩臺巨大的精密空調機組必須24小時不停運轉,每年能耗費用高達600萬元。
2022年,綠冷高科的新型節能環保制冷劑技術運用到了該數據中心。在運行系統和設備部件不變的情況下,將空調壓縮機內的冷媒,直接替換成第四代制冷劑。運轉一年,效果喜人。“僅當年能耗費用,就降低了100萬元。”陳海生說。
嘗到甜頭,九州通又將設在全國的20多個大型冷鏈物流倉庫,交由綠冷高科改造,節能率均超過20%。
收獲驚喜的不止九州通。2014年,綠冷高科對湖北移動的100個通信基站進行改造試驗。3年后復測,節能率比2014年提高了5%。
目前,綠冷科技已在三大運營商中形成口碑效應,技術先后被運用到廣西電信、浙江電信、四川電信、重慶電信、福建移動、中國移動上海國際數據中心。
有一個客戶,讓綠冷高科總裁李清輝印象深刻。2014年,武漢濱江閣大酒店的一批空調,因使用時間較長需要更換。得知消息后,綠冷高科主動提出,對空調進行改造,通過更換冷媒,減輕壓縮機運行壓力,延長其使用壽命。酒店將信將疑,將節能改造工程交給了綠冷高科。
“現在用了9年,這批空調不僅沒有被淘汰,節能率還達到了24%。”李清輝說,兩項相加,為企業省下了可觀的成本。
從生產制冷劑到參與“零碳城市”建設
在快速拓展節能環保制冷劑市場的同時,綠冷高科還積極進軍綠色智能裝備領域。
去年7月,占地50畝的綠冷高科智能裝備制造產業園,在大冶啟動建設。依托第五代納米技術制冷劑,將生產節能環保空調設備,專供于國內主要通信運營商的機房、通信基站用途,以替代傳統機房基站空調。
“一旦投入使用,減碳效果將是驚人的。”蘇靜算了筆賬:通信機房、基站保持恒溫恒濕,需要一臺5匹的精密空調,每小時耗電量約為3.67度,“使用綠色智能空調,每小時僅耗電2.75度。一年下來,可節約用電8000度,減少碳排放7.8噸,相當于種了5棵3米高的成年樹。”
今年10月,該產業園就將正式投產,可年產節能環保空調設備20萬套、節能環保空氣源熱泵5萬套。
綠冷高科的追求不止于此。眼下,企業又將目光投向“零碳城市”建設,先后在武漢、仙桃、宜昌以及南昌、南京、深圳、廈門等地中標綠色低碳城市示范項目。
在大冶,首個整市公共機構能源托管服務項目正加緊施工。依托自有技術和產品,今后5年,綠冷高科將對當地276家公共機構進行節能環保技術改造,節能率不低于25%。據悉,這也是目前我省規模最大、節能率最高的公共機構能源托管項目。項目完成后,可年減碳約200萬噸。
“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技術創新對綠色低碳發展的支撐作用愈加凸顯。”蘇靜表示,綠冷高科還將每年拿出30%的利潤投入產品升級和技術研發,力爭在節能環保制冷劑領域實現全球領跑。
(關鍵字:制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