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動力電池產能結構性過剩問題被媒體和業內專家屢屢提及。近期,據相關媒體報道,隨著資本的涌入和相關政策的刺激,動力電池產能結構性過剩問題越來越嚴峻。
業內人士表示,照此情形發展下去,在資本的熱風吹過之后,未來動力電池產業甚至會像曾經的光伏產業一樣“尸橫遍野”。
政策“失靈” 業內掀起新一輪擴張潮流
2016年11月,國家工信部公布了《汽車動力電池行業規范條件(2017年)》(征求意見稿)。此“征求意見稿” 對電池企業的產能要求急劇提高,要求鋰離子動力電池單體企業年產能不低于80億瓦時(8GWh)。
專家表示,此項政策出臺的初衷是通過提高產能門檻,防止資本一窩蜂進入電池行業。另外,從產能角度對行業進行優勝劣汰,對監管部門來說也便于操作與監督。
在近期舉行的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17)”上,國家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針對動力電池產能結構性過剩的苗頭,政府相關部門通過修訂新能源汽車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提高技術準入門檻等措施,嚴防低水平重復建設,加強了產能調控。對動力電池產業“散、小、弱”的發展現狀,政府相關部門建立了產能預警機制,引導企業合理地規劃自己的產能。
但是,從現在的情形來看,政府相關政策對產能限制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樂觀。由于害怕產能不達標而被政策阻擋在行業之外,加上資本市場上熱錢的涌入,近期,很多動力電池企業緊急“上馬”、加快了產能擴張的力度。
在《汽車動力電池行業規范條件(2017年)》(征求意見稿)公布之時,有部分業內人士表示,當前,國內有超過20家產能約為2-4 GWh的動力電池企業,為滿足“征求意見稿”要求,這些企業可能會在最快時間內新增2-4GWh產能,在業內掀起新一輪擴張潮流,帶來更為嚴重的產能過剩。現在看來,這樣的預測即將成為現實。
產需之差巨大 專家表示核心技術和品牌影響力才是關鍵
據業內人士預計,如果2017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銷增長至70萬輛以上(較2016年的50萬輛增長約50%),那么,預計2017年電池需求量將增長20%,增長至31GWh(由于客車增長放緩,乘用車、物流車電池搭載量較少,電池增長量比汽車產銷增長量小)。但是,目前得到的數據顯示,2017年動力電池的有效產能將會達到接近90GWh。也就是說,這其中將有接近60GWh的產需之差。
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17)”上,很多與會代表已經認識到動力電池產能結構性過剩所帶來的嚴峻形勢。國家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目前,企業已經出現了結構性過剩的苗頭,動力電池高端產能不足、低端產能過剩的問題進一步加劇。
國家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副司長宋秋玲表示,近年來,動力電池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嚴重不足,優勢企業和拳頭產品少,在國際上缺乏整體競爭力,行業散亂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弊端隱現。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表示,中國企業必須冷靜地看到,產銷規模大,并不等于競爭能力強。我國動力電池及新能源汽車產品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原始創新能力、核心技術、品牌影響力這些“軟實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寒”,需要持之以恒的積累。
為了促進行業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2016年年底,國家相關部門公布了新版補貼政策,希望通過新版補貼政策對行業進行的動態調整,強化政策對促進技術進步的正向激勵作用,并進一步扶優扶強,推動優勝劣汰市場機制的形成。
2016年以來,國際上主要汽車強國紛紛對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產業加大支持力度。據悉,美國政府提供了45億美元的貸款擔保,大力推動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建設,并投資開發車載高能量密度電池;德國政府和工業界為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產業提供總計12億歐元補貼資金。國際大型汽車企業也紛紛加快純電驅動戰略轉型,并加速在中國市場的布局。
專家表示,政府購車補貼淡出之時,將是外資和合資品牌大舉進入中國市場之日,距今只有四五年時間了。我國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產業面臨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壓力。動力電池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應該走出產能盲目擴張的誤區,把精力放到研發創新上,不斷提升技術,開發出質優價廉的新能源汽車產品,提高國際競爭力。
(關鍵字:動力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