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長達近一年的調查認定,10月16日,環保部正式公開甘肅隴星銻業有限責任公司尾礦庫泄漏事件調查結果。
調查認定,甘肅隴星銻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隴星銻業”)“11.23”尾礦庫泄漏次生突發環境事件是一起因尾礦庫泄漏責任事故次生的重大突發環境事件。
2015年11月23日,位于隴南市西和縣的隴星銻業尾礦庫發生泄漏,造成跨甘肅、陜西、四川三省的突發環境事件,對沿線部分群眾生產生活用水造成了一定影響,并直接威脅到四川省廣元市西灣水廠供水安全。
按照有關規定,環保部啟動重大突發環境事件調查程序,成立調查組。經現場調查取證和實驗分析論證,調查組最終認定,隴星銻業選礦廠尾礦庫2#排水井拱板破損脫落,導致含銻尾礦及尾礦水經排水涵洞進入太石河是造成事件發生的直接原因。
據事件調查報告分析,排水井拱板破損脫落形成缺口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排水井拱板沒有按照設計要求進行安裝施工,沒有形成環形受壓狀態,在尾礦壓力作用下拱板發生強度破壞,斷裂脫落;二是排水井拱板質量遠遠沒有達到設計要求。設計要求排水井拱板內配6根Φ16的縱筋、Φ8的箍筋。但實地檢測發現,事故時安裝的拱板只配了4根Φ8的縱筋、Φ6的箍筋,而且部分鋼筋外漏、腐蝕嚴重,鋼筋的數量、直徑以及混凝土的強度都不滿足設計要求。
經過評估,事件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6120.79萬元。經專家核算,尾礦庫泄漏約2.5萬立方米的含銻尾礦及尾礦水。事件造成甘肅省西和縣境內太石河至四川省廣元市境內嘉陵江與白龍江(嘉陵江支流)交匯處共計約346公里河道、甘肅省西和縣境內部分區域地下水井銻濃度超標。甘肅、陜西、四川三省部分區域鄉鎮集中飲水水源、地下井水因超標或因可能影響飲水安全而停用,受影響人數約10.8萬人。甘肅省西和縣太石河沿岸約257畝農田因被污染水直接淹沒受到一定程度污染。有關環保公益組織已就事件造成的環境損害對隴星銻業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甘肅省隴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已經正式受理。
經環保部調查認定,隴星銻業、甘肅省有關地方黨委政府及部門、有關中介機構均存在與事件責任相關的違法違規問題。其中,隴星銻業尾礦庫排水井建設施工嚴重違法違規、尾礦庫安全設施日常管理混亂、未及時向西和縣政府和西和縣安監局報告事件信息。而蘭州蘭冶安全評價咨詢有限公司、甘肅工程地質研究院則被查明向安全生產監督主管部門提供了“尾礦庫為合格”的虛假結論。
經甘肅省有關部門進一步調查處理,相關責任單位和人員被嚴肅問責。因涉嫌犯罪,司法機關已對隴星銻業總經理馬健康等9人依法立案偵查并采取刑事強制措施。另外, 隴南市政府、西河縣委縣政府、太石河鄉黨委政府、西和縣安監局和環保局等11人分別受到黨紀政紀處分。
此外,西和縣安監局副局長席曉舟、西和縣環保局環境監察大隊大隊長尹志遠因涉嫌違法,司法機關已對其立案偵查。
環保部已責成甘肅省全面開展涉尾礦庫企業隱患排查專項整治行動,督促企業嚴格落實主體責任,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責成甘肅省隴南市、陜西省漢中市、四川省廣元市三地做好受事件影響相關流域的長期環境影響評估和治理修復工作,并及時向社會公布結果。
處理之后,人們關心的是如何預防和避免類似尾礦庫泄漏次生突發環境事件。對此,中國礦業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何緒文教授表示,要想避免這類事件的發生,關鍵在于督促企業嚴格落實安全、環保的主體責任。企業應該依法做好尾礦庫風險評估、隱患排查治理、應急預案編制備案等相關工作,并定期組織應急培訓和演練,掌握尾礦庫特征污染物以及應急處置措施,提高風險防范和事件先期處置的能力。對于政府及相關部門來說,應該嚴控尾礦庫企業的準入,科學評估并從嚴控制尾礦庫與人口密集區、飲用水源地等敏感目標的距離,從源頭避免“頭頂庫”和“三邊庫”,降低尾礦庫事故造成環境污染的風險等等。
“當發生尾礦庫潰壩、泄漏等事故后,企業應該第一時間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封堵,地方政府要統一部署協調各部門做好各項應急處置工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該積極組織實施應急救援工作,環境保護部門應該按照有關規定進行信息報告和通報,并做好環境應急監測工作。”何緒文說。
(關鍵字:隴星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