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專家聚首湘中婁底研討
近日,湖南省地勘局召集各野外地勘單位總工程師和部分地質專家,聚首湖南湘中婁底,共同探討新邵龍山金銻礦這個百年老礦的找礦方向與找礦規律。與會總工與專家一致認為,該礦山深部和邊部成礦條件好,找礦潛力大,不但能實現新的找礦突破,而且在礦山的深部和周邊地區有望尋找到新的大型金銻礦床。
新邵龍山金銻礦是一個已開采了117年的老礦山。由于保有資源面臨枯竭,2006年申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2007年啟動項目,成為國土資源部第一輪啟動的資源危機礦山。
通過湖南省地勘局418隊4年多的地質找礦,該礦山工作新增122b+332+333金5.2噸,銻金屬量5.9萬噸,讓這個即將倒閉的資源危機礦山重新煥發了青春,礦山壽命延長20年以上。但隨著礦山采選規模的不斷增大,探明的保有資源儲量消耗極快,在礦山邊深部繼續尋找新的接替資源成為當務之急。
2011年10月,該礦山從現有采礦權的+310標高擴至0米標高,礦山自籌資金2192萬元,繼續委托湖南省地勘局418隊開展深部詳查。目前,1號礦脈的深部已施工了7個鉆孔,其中有6個鉆孔見礦,礦體厚0.44米~1.25米,金品位0.28克/噸~21.25克/噸,銻礦品位0.17%~58.5%,控制最低標高-10米,表明礦山深部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2014年3月,中國地調局發展研究中心批準了礦山開展第二期接替資源勘查,目前首孔見到了1.35米厚塊狀輝銻礦,目估銻礦品位大于20%;巖石組成中含黏土礦物、毒砂、微細黃鐵礦等,與礦區金礦特征一致,具有金礦化。施工結果表明,礦體往深部總體具有變富趨勢,沿走向及傾向具有分段富集特征;礦體呈脈狀、透鏡狀,具膨脹、收縮、尖滅、再現特征;細粒黃鐵礦化、毒砂化發育則金、銻均較富。
與會專家認為,龍山穹窿經歷了至少3次褶皺變形,區內斷裂構造經歷了多次活動。區內礦床的形成,是巖漿熱液、變質熱液、地下水循環熱液迭加作用的結果;深部隱伏花崗巖體含礦熱液沿斷裂往上運移,有利構造空間及巖性部位富集成礦;區域變質作用及巖漿熱液等使圍巖中成礦元素活化遷移進一步富集。
專家就龍山金銻礦區下一步找礦方向提出了六點建議:一是區域性構造交匯部位,穹窿核部的表層構造的有利部位最易聚集成礦。二是北西西向扭張性斷裂,其容礦空間相對較大,礦化更為富集,成礦構造的交匯部位及具側幕式排列的首尾重疊部位,往往是礦化的富集階段,礦體的延深規模一般是其走向延長的1.5倍~10倍,并有向北西側伏的規律。三是礦脈(體)成群、成組、等距、集中分布,在脈群或脈組中,往往有兩條“王牌”脈,其他礦脈規模相對較小,大有“眾星捧月”之勢。四是區內金銻礦主要賦存在震旦系江口組上段,尤以第一、第二亞段含礫砂質板巖、含凝灰質含礫砂質板巖分段地段最佳,當礦脈進入純泥質巖類時,礦化減弱。五是礦產共生與容礦構造的方向關系密切,北東、北北東向含礦斷裂多為金銻伴生銅、鉛、鎢,北西西向含礦斷裂為金、銻共生,北西向含礦斷裂以銻為主,伴生金。六是與金銻礦化關系密切的圍巖蝕變是黃鐵礦化、毒砂化,其次是碳酸鹽化、絹云母化。
與會專家指出,龍山穹窿由于多期次成礦和后期的疊加及富集,礦體沿走向及傾向具有分段富集特征,如1號脈在局部標高表現為無礦段,但往深部則見較富礦體。因此,其他礦脈亦往深部具找礦潛力。根據龍山穹窿邊深部礦床分布特征,具垂直分帶現象,預測深部可能存在一定規模的鎢礦床
(關鍵字:銻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