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要”倒逼錳產業整治
“黑色的GDP、帶血的GDP和有毒的GDP,堅決不要。”2011年,代小紅在整治錳產業的會上提出,這“三不要”政策,就是“逼”起轉變發展方式的動力。
2011年5月,秀山縣委、縣政府決定,在一個月內,關停全縣的138家涉錳企業,并在兩年內完成整治,其中包括18家電解錳企業、37家礦山企業、83家錳粉加工廠。
138家涉錳企業關閉整治后,縣里雖然承受著每月財政直接減收8000萬元、3萬人失去就業崗位的陣痛和社會穩定壓力,但沒有退縮,而是“背水一戰”,并投入10億元,對全縣138家涉錳企業進行為期兩年的全面整治。
整治中,縣里對18家電解錳企業的渣場進行了防滲和封場處理,對83家錳粉加工廠生產線實施了關閉,對37家礦山企業進行規范化環境綜合整治。通過新建攔山堰28公里、礦石堆擋墻7公里,新建廢水收集池、沉淀池、處理池333個,新建渣場7個,使錳礦污染得到了遏制。
對整治后的錳產業強化管理。縣政府每年安排100萬元資源管理基金,率先在全國出臺《錳礦資源管理條例》,成為重慶市首個通過立法管理特色經濟的區縣,并在全國首創錳業電子監控系統,對涉錳企業進行實時監控。出臺《錳行業環境綜合整治長效監管機制實施意見》,實行“企業過境河流上下游水質監測考核制度”,制定企業過境河流上下游水質含錳量限值,定期進行水質監測,對出現超限值的企業予以限產或停產處理。
通過整治,縣域內地表水水質和縣域空氣環境質量得到了極為明顯的改善。經黔江區環境監測站定期監測的結果顯示,秀山縣國控斷面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縣境內的溪口、妙泉斷面與整治前相比,水體中錳含量大幅下降,一度曾達到飲用水源地水質標準。
同時,通過在錳行業推廣新技術、新工藝,使工業能耗水平大幅下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5.21%,主要污染物減排完成了目標任務。
用新技術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在整治錳產業污染的同時,我們又通過與科研單位和院校的合作,通過技術創新,提升錳產業發展的水平。”王杰說,這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
近年來,秀山投入4.38億元,對落后的生產工藝和設備進行改造,同時投資1.2億元,建成錳業科技園,從事錳錠、錳桃和二氧化硒等電解錳深加工及配套生產,通過推進企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全面提升產業的發展水平。
秀山與中國環科院、浙江大學、四川大學等院校建立起合作關系,攻克關鍵技術;與重慶大學組建起聯合實驗室,承擔國家“錳資源高附加值新材料技術開發”(863計劃)項目、開展“電解錳渣資源化與全量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等市級科技攻關項目,目前,其課題研究成果已走在業內前列。
通過攻關,秀山錳產業中的一批設備和生產工藝已走在全國前列。如在全國同行業中,首次采用立磨負壓制粉設備,首次采用綠色電站及新型節能電解槽(RPP材質);因2項先進技術的運用,使每噸產品節電600度左右;含錳污水處理新工藝取得成功,并在全縣電解錳企業推廣,錳渣含量平均壓濾錳從3.2%降到2.9%;錳渣綜合利用技術示范等21個科技項目順利實施……
與此同時,秀山還通過資源整合,對全縣電解金屬錳企業按環境容量、集中布局、節約用地、上大關小的原則,進行重新布局。
目前,原18家電解金屬錳企業整合重組為7家9個點。在整合中淘汰了生產能力1萬噸及以下的單條生產線29條,共淘汰落后產能16.2萬噸,使整合新建的單個企業生產規模均達到3萬噸以上,全縣的總產能控制在30萬噸以內。
(關鍵字:秀山 錳 電解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