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由近百位專家學者共同研究、代表廣東未來鎂工業集中研發方向的“廣東省鎂工業技術路線圖”在廣州發布。
作為目前工程應用中最輕的商用金屬結構材料,鎂及鎂合金在交通運輸、電子工業和航空航天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成為替代鋁合金、鋼鐵和工程塑料的重要選材,被認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綠色工程材料”。
廣東有色金屬研究院材料研究學會理事長梁振鋒介紹,由于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低成本優勢,中國已經連續10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原鎂產地,占全球市場份額的70%左右。我國鎂工業分布不均衡,冶煉主要分布在山西、寧夏、陜西、內蒙古、河南等地區,加工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浙江、重慶、太原等地。目前,廣東省鎂消耗量為3.5萬噸,鎂產品加工量達2萬噸。其中,在鎂合金電子信息產品制造領域居國內首位,國際市場上的鎂合金3C電子產品有70%是由廣東制造。
“但是,目前的鎂合金開發和應用仍然存在亟待解決的諸多問題:生產工藝技術裝備整體水平不高,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性成果和核心競爭力,產業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缺乏引導,資源利用率低,節能減排任務重等。”梁振鋒說。
為了正確地引導產業發展的方向,2009年8月廣東省科技廳啟動《廣東省鎂工業技術路線圖》制定工作。技術路線圖的編制過程中,集中了省內外鎂行業近百位專家學者、企業家以及政府、相關協會的管理人員,按照產業技術路線圖制定的原理和方法,沿著“市場需求→產業目標→技術壁壘→研發需求”這一過程對廣東省鎂產業進行系統和全面的分析,確立廣東省鎂產業在市場拉動下的產業目標,識別出技術壁壘,篩選出廣東省鎂產業發展的重點研發需求,提出符合廣東實際的鎂產業技術發展模式,最終完成廣東省鎂工業技術路線圖的制定。
(關鍵字:鎂 廣東 鎂工業 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