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質合金在1923-1925年由德國研制成功,1926年在德國投產,由于具有很高的硬度(HRA80-92),極高的抗壓強度(600kg/mm2), 故在軍事工業及其它工業部門迅速被采用。但70多年來,幾乎所有國家均采用(WC+Co)和(TiC+WC+Co)兩種基本成份。
在1914年,由德國用鑄造方法生產碳化鎢模具,產品硬度雖然不低,但是性質很脆,結構也不均勻。后來通過改用燒結法制成燒結碳化鎢,性質依然很脆。后來 又陸續又人用其他的方法生產燒結碳化鎢,雖然韌性有所改善,但始終沒有產生很明顯的效果。直到1923年,由德國人施勒特爾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成以鈷為粘 結金屬的燒結碳化鎢,方才開創了硬質合金的紀元。1926年,由德國克虜伯公司開始工業規模生產含 6%鈷的碳化鎢硬質合金,由于其具有很高的硬度,極高的抗壓強度,所以早期在軍事工業及其它各工業部門迅速被采用。而我國在1952年才開始大規模生產, 就目前來說,各個工業發達的國家均能生產,但產品指標相差較大。經過80多年的發展,整個合金體系已經分成很多的系別了,但是在主要普及和應用方面,幾乎 所有國家均采用(WC+Co)和(TiC?WC+WC+Co)兩種基本成份,這個比例的特點就是以碳化鎢(WC)為主要成分,采用金屬鈷作為粘結碳化物的 強化金屬。這個類別的產量是目前產量最大的。
鈷在高溫下、低溫下與許多金屬有良好的濕潤性,因而鈷粉被廣泛的用做黏結劑,幾乎成為金剛石工具、硬質合金不可替代的胎體黏結劑。中國硬質合金產量居世界第一,金剛石工具的產量也居世界前列。
隨著硬質合金技術要求的進一步提高,鈷粉的發展趨勢已經由最初的微米級轉變為現在的亞微米級或納米級,而這個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現在市場需求的普遍是平均粒度<0.5 μm的鈷粉。
(關鍵詞:硬質合金 軍事工業 碳化鎢)
(關鍵字:硬質合金 軍事工業 碳化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