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526車禍”讓國內的純電動汽“大牌”比亞迪“大傷元氣”,電池安全深陷被質疑的漩渦。同樣在推行純電動汽車示范應用的東莞,今年初提出年內上路50輛純電動汽車。電動車是否安全?昨日,中山大學東莞研究院副院長宗志堅接受采訪時表示,鋰電池安全性是電池中最好的,電動汽車鋰電池會在實驗室進行各種安全性試,例如火燒、擠壓等,但在極速撞車的情況下,線路會產生短路,短路一旦產生火花,就很可能引爆電池。
鋰電池安全性備受質疑
事件回顧:5月26日凌晨,一輛紅色G T R跑車在深圳濱海大道與兩輛的士發生碰撞,其中一輛的士起火,司機和兩乘客被燒死。著火的士是比亞迪投放出租車市場的純電動汽車E 6,比亞迪股價下跌,縮水57億多市值。
就在去年,比亞迪E 6上市時,比亞迪曾對媒體公開展示了電池工廠以及該公司針對電池安全性所做的一系列實驗。當時比亞迪稱,經過試車廠內50輛車24小時人停車不停的路試,以及各種最極端的環境下包括擠壓、針刺、撞擊、火燒等對動力電池進行安全性測試,e6先行者的安全性得到了良好的保證。然而,比亞迪這起國內首宗純電動車起火燃燒導致乘客死亡的案例,再次讓鋰電池的安全性受到多方質疑。
東莞研發項目未受影響
同樣在推行純電動汽車示范應用的東莞,今年初提出年內上路320輛新能源汽車,包括50輛純電動汽車(40輛純電動中巴、10輛純電動轎車),純電動中巴60公里時速,核載20個人。這一事故是否會使得東莞的電動汽車產業放慢步伐?東莞市發改局新聞發言人、副局長王釗鴻表示“比亞迪車禍事故的原因還沒有正式查明公布,東莞會在更加集中關注電動汽車安全的前提下,繼續按照電動汽車產業路線發展該產業。”
東莞準備投放的10輛純電動轎車中,有5輛電動轎車由東莞中山大學研究院研發制造,該院是松山湖引進的,進行電動汽車輕量化和總體研發制造的科技平臺。
昨日,中山大學東莞研究院副院長宗志堅介紹,“526車禍”事故已經在業內引起反思。“毋庸置疑的,比亞迪的這次事故給整個電動汽車產業和研發帶來很大沖擊,但是我們努力從中總結教訓,避免悲劇再次發生。”宗志堅承認,在目前的技術環境下,在撞車這樣的極端條件下,電動汽車電池的安全性能仍然是個挑戰。
中山大學宗志堅說,中大研究院的研發沒有因為這個事故停頓,純電動汽車的研發制造會繼續推進,會更強調安全性能。
遇極端撞擊,如何保證電池安全
中山大學東莞研究院副院長宗志堅介紹,鋰電池本身是安全性能最高的選擇。電動汽車鋰電池都需要經過濫用測試。模擬各種惡劣的環境,例如水浸、火燒、插入異物、擠壓等,鋰電池都能夠保持穩定。記者了解到,根據工信部第203批《車輛生產企業和產品公告》目錄中發布,比亞迪E6這款車型搭載的電池,也經過國家權威部門做過擠壓測試,電池模塊50%變形后,沒有發生起火燃燒。
但為何此次車禍中就引燃呢?宗志堅介紹,“一定速度的擠壓,和上百公里時速撞車這么極端的情況還是不一樣的。短時間內大部分的電池和車身,因為高速碰撞而擠壓在一起,從而造成短路以及其他問題,這個實驗,說實話,我們沒有攻克。”
在極端的撞擊情況下,如何保證電池的安全?
“汽油動力汽車,油箱受到擠壓的時候,也會產生類似的危險,點燃汽油一樣會導致爆炸。但兩者還是有一個明顯的不同,汽油只要不遇火就不會被引燃,電動汽車被撞擊之后,線路會產生短路現象,短路一旦產生火花,就很大可能引爆電池。”宗志堅介紹說,這在目前全世界范圍內都是個難題,暫時沒法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