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9月6日報道:隨著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期貨市場也作出積極回應。
其中,國內煤焦市場經歷了兩起一落的大幅波動行情后,持續走高,而農業產品市場價格則繼續走低。如此截然相反的兩個信號,恰恰反映了工業領域和農業領域兩個領域的不同問題,也在側面呼應供給側改革的順利進行。
方大特鋼9月3日發布公告稱,擬開展商品期貨套期保值業務,業務僅限于國內期貨交易所上市的螺紋鋼、鐵礦石、焦炭和焦煤等期貨合約以及公司生產經營活動相關的期貨品種,套期保值業務期間保證金余額不超過1000萬元。
實際上,上市公司中還有更多的企業也參與其中,最明顯的莫過于煤鋼焦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今年一波三折的行情就是煤鋼焦產業鏈加快參與期貨市場的最顯著“催化劑”。
今年煤焦鋼產業鏈的第一輪上漲始于3月底至4月初,其中華北地區焦炭最高漲幅達370元/噸,螺紋鋼最高漲幅800元/噸。進入5月份,鋼貿商拋出囤貨,市場價格下跌,鋼廠減緩采購,焦炭、焦煤價格出現一輪回調。第二次上漲行情出現在7月中旬到8月份。
作為供給側改革的重點省份,山西是全國煤炭生產第一大省,然而當地煤炭企業、特別是國有煤炭企業對期貨市場的參與利用程度并不高。但是,在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下,行情大幅起落中,山西省煤炭重點企業對期貨市場的認識明顯提高,特別是對期貨市場增強決策的預見性和科學性,在提升企業抗風險能力上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山西地區某大型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之前由于種種原因很多國企未能參與期貨市場套期保值,經過今年的價格波動行情,企業認識到參與期貨的重要性,很多企業開始躍躍欲試。我們就是其中的一員,希望能早日進入期貨市場。”
事實上,期貨市場幫助的不僅僅是在工業領域的供給側改革,而且在農業領域的供給側改革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是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農業領域的重大舉措,也是深化農業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一步。
就在昨日,國內玉米指數創下十年來新低,僅為1429元/噸,充分反映了國內第一次由市場機制決定新產玉米上市價格的市場預期水平。這一價格信號說明市場機制正在恢復,也催促有關部門加大力度去庫存,指導農戶調整生產結構。從玉米的遠期合約來看,玉米長期價格走勢仍然不樂觀。而這一價格信號,反映出庫存陳玉米數量高達2.5億噸,且每周都在大量供應的嚴峻現實。
(關鍵字:供給側改革 期貨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