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企業債還是公司債,投資者獲取以往低風險收益的機會正大大減少。
據記者統計,在深滬證券交易所上市且未到期的總計441只公司債(含中小企業私募債)、640只企業債(含城投債)當中,2011年末凈利潤為負的僅有“11超日債”等6只公司債以及“05中電投”等13只企業債;2012年三季末凈利潤為負的公司債及企業債總數則增至62只,企業債中的虧損則更為嚴重。
超日債暴漲暴跌
2月以來,11超日債發債主體及主承銷商連續4次發布特別風險提示。但市場似乎對此“視而不見”,在2月初復牌至今的11個交易日內,超日債出現暴跌暴漲,“炒作”氛圍濃重。
按照我國《證券法》及深滬證券交易所相關規定,如連續兩年虧損,11超日債或最早在3月5日起停牌乃至直接暫停上市。
在國內某知名債券論壇中,有關“11超日債”的帖子充斥頁面,成為近來最熱門的話題。而無論發債主體上海超日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能否借助股權轉讓令公司由“民企”變身“國企”,其迫在眉睫的近9000萬元首期債務利息償還,仍需董事長倪開祿自己去籌集,風險并未完全釋放。
從基本面來看,超日公司面臨光伏行業景氣度持續低迷、應收賬款回收風險及現金流和償債壓力等,評級公司鵬元資信在去年6月首次調整超日公司主體評級為負面,并于當年12月將主體及債項長期信用評級由AA下調為AA-。為了扭轉乾坤,公司控股股東倪開祿、倪娜數月前與青海省木里煤業開發集團有限公司簽訂股權轉讓意向書,試圖以重組的方式將公司控股權轉給青海國資控股公司。
消息發布次日復牌的ST超日意外迎來了連續4個跌停,11超日債則在復牌首日暴跌23.26%。不過,11超日債在最低跌至72.25元之后,竟連續3日上漲超過12%。
2月4日發布的某券商固定收益報告認為,通過青海國投來緩解危機,ST超日的此次自救之路與賽維有異曲同工之處,甚至較后者更為有力。此外,股權轉讓中可能出現的法律障礙及監管風險,也有望借助交易所豁免要約收購及豁免大股東股權3年鎖定期等方式去解決。報告指出,這一事件的本質或是青海國投向ST超日主動伸出的橄欖枝,11超日債的信用風險將暫時可控,交易性機會隱現。
與超日債類似,記者統計的上述數十只虧損的交易所公司債及企業債,在即將到來的年報披露關卡面前,將如何演繹其最后瘋狂?那些已經深陷“暫停上市”囹圄的債券,如今又是什么光景?
負債率與應收賬款齊升
記者統計后發現,在深滬證券交易所上市且未到期,分別在競價平臺、固定收益或綜合協議平臺系統交易的總共441只公司債(含中小企業私募債)和640只企業債(含城投債)當中,2011年末公司已經虧損的有09東藥債、09津濱債、11超日債、10重鋼債、10銀鴿債和10中科債這6只公司債,除去84只中小企業私募債外,其發債主體均為上市公司。
此外,發債主體多為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或一般大中型企業的企業債當中,2011年末虧損的包括鐵通、大唐、中電投、國電、廣紙、贛鐵、華電及贛投等總共13只,其中鐵通債、大唐債、廣紙債等已在數年前暫停上市。這些企業債期末的凈利潤均為虧損,規模最大的已虧損36.51億。
以11超日債發行后數年的財務狀況為例,可以窺探虧損公司債的一些共同特征。ST超日2011年3月7日發行了10億元公司債,期限5年,并在第3年末附有回售條款。公司各項債務近幾年來不斷攀升,資產負債率由2010年末的31%逐步升至2011年中期、末期的46%、56%,去年三季末已攀至64%。同時隨著光伏行業持續低迷及競爭加劇,公司應收賬款占比由2010年末的15%升至42%。公司的經營及投資現金流近幾年連續為負,凈利潤2011年末及2012年中期均顯示為負值,僅在2012年三季末小幅度扭虧為盈,但公司預計連續兩年虧損的可能性很大。
據記者統計,2012年中期虧損的交易所公司債及企業債合計88只,去年三季末這一數量略減為62只。與2011年期末相比,最新一期財報顯示虧損的公司債“陣營”中,有12中興01、12南糖債、11馬鋼債、11柳鋼債等39只(含2011年已虧損的4家公司)。而在企業債之中,則新增了10洪市政、12烏城投等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城投債,另含一般企業債合計23只。
鋼鐵太陽能成重災區
與前期頻遭曝光的尚德、賽維LDK、ST超日等太陽能光伏企業類似,去年以來深受宏觀調控影響的鋼鐵、工程機械及光伏能源等行業一舉成為了虧損“新秀”。在上述39只債券所對應的29家去年三季報虧損的發債公司中,鋼鐵及機械類公司共有13家、太陽能及電力類公司6家,兩者數量幾乎占到全部虧損公司的三分之二。
據統計,2011年末和2012年三季末均虧損的4家公司為天津津濱發展、重慶鋼鐵、河南銀鴿實業投資及中國高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所屬行業分別為房地產、鋼鐵、造紙、生物醫藥。除凈利潤連續下滑外,4家公司的每股收益、各類活動現金流等財務數據均不理想。如果2012年年報披露后仍為虧損,其所對應的09津濱債、10重鋼債、10銀鴿債(10中科債不屬于競價交易品種,暫排除)或面臨交易所的暫停上市處理。
對此,興業證券相關分析人士稱,業績虧損可能是大環境所致,只要不出現嚴重的資不抵債,相關公司債并無太大的償債風險。我國目前也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債務違約風險事件,市場成熟度并不高。
記者查詢了前述29家三季報虧損公司的資產負債率數據后發現,排名前5位即風險較大的分別為重鋼債(89.48%)、泰達債(84.36%)、龐大債(84.21%)、云維債(82.92%)和唐新債(78.75%),而排名靠后的3家分別是星湖債(48.03%)、中科債(48.64%)和新筑債(49.24%)。
被隱匿的信用風險
與顯而易見的財務及行業風險等相比,投資者更應關注公司某些鮮為人知的隱匿風險。據記者了解,今年1月下旬召開的“11超日債”債券持有人大會并未就償債問題達成一致,相關與會投資者對于ST超日發債前后的業績“變臉”更是耿耿于懷。
為期3+2年(第3年可回售)的11超日債起息日期為2012年3月7日,票面利息高達8.98%。而就在2011年10月證監會核準其發債申請的前后數月,超日公司的業績卻詭異變臉。
2011年10月22日公司三季報預計當年凈利潤將同比增長50%至70%,次年1月30日卻又將其修正為同比下降35%至65%。不僅如此,公司在去年的三季報上再度舊戲重演,先是預計2012年年度凈利潤為1000萬元至3500萬元,后又迅速修正為虧損9億至11億元,反差巨大。為此,上海證監局對ST超日進行了立案調查。盡管如此,在復牌至今的11個交易日內,11超日債歷經暴跌暴漲,由復牌前的103.92元最低跌至72.25元,最高漲至82.70元,前兩日的換手率一度超過50%。
(關鍵字:發債 公司債 鋼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