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最終達成共識,同意從2019年起削減原油日產量大約80萬桶。隨后,同日歐佩克與主要非歐佩克產油國也達成一致,雙方每天將共計減產120萬桶,即三分之二的減產額度由歐佩克成員國承擔,其余額度由俄羅斯等10個非歐佩克產油國分擔。國際原油市場的樂觀情緒隨即升溫,油價跳升。然而從中期來看,國際原油供應前景仍存在很大變數。
首先,伊朗在關鍵時刻“開綠燈”才促成歐佩克達成共識,然而未來伊朗在政策方面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實際上,歐佩克成員在上周四就認同有必要削減原油產量,但沒有就具體減產額度達成一致,主要原因就是伊朗要求自身不減產。據多位參加歐佩克會議的高層人士透露,伊朗方面堅決要求豁免,直至美國取消制裁。盡管此次最終達成協議,但未來伊朗如果一直不進行減產,其它主要產油國在減產方面的積極性可能也會下降。
其次,當前歐佩克本身的“話語權”已經大幅下降,除伊朗外不少產油國也并不積極減產。在年度會議召開前夕,加入歐佩克長達58年的卡塔爾突然宣布退出該組織,未來不排除還有其它國家退出。歐佩克第四大產油國阿聯酋表示,該國的目標僅是將庫存控制在近5年以來的“平均水平”。此外,包括利比亞、尼日利亞在內的其他歐佩克成員國抵觸減產,希望獲得豁免權。
第三,作為歐佩克的“龍頭”,未來沙特推動減產的壓力與日俱增。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日施壓,希望歐佩克能維持現有產量,“不要限制生產”。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主任布賴恩·胡克日前也與沙特石油大臣哈立德·法利赫會面。美國的壓力明顯是歐佩克會議的主導因素,限制了沙特為平衡市場采取行動的空間。
第四,主要非歐佩克產油國,特別是俄羅斯未來的減產幅度存在變數。按照最新的決議,俄羅斯方面每天將減產22.8萬桶。然而俄羅斯方面的消息人士指出,此前俄方希望減產大約14萬桶/日,但歐佩克堅持俄羅斯應減產30萬桶/日,最新結果已經是雙方博弈的結果。俄羅斯能源部部長諾瓦克就表示,俄羅斯支持會議決議,并根據決議以今年10月約1140萬桶的日產量作為減產基準減產2%,以最快的速度逐漸將日減產量提升到22.8萬桶。“但由于技術和氣候原因,這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俄羅斯嚴酷的氣候條件以及寒冷的冬季也不允許迅速削減產量。這是俄羅斯的地理氣候條件,更是俄羅斯石油生產的特殊性。”
第五,在其他產油國減產的情況下,另一個此前被忽視的力量——美國石油產量卻在逐步增加,這給歐佩克和俄羅斯均帶來很大壓力。最新數據顯示,美國9月石油日產量達到了創紀錄的1147.5萬桶。目前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預期正在升溫,對于石油等能源的需求也可能將下滑,如果美國石油持續維持較高的供給量,屆時將使歐佩克在制定政策時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各國最終為了提振經濟、保證石油收入,會否中止減產決定也未可知。
(關鍵字:原油 歐佩克 削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