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鋼鐵集團與永安資本、中信寰球商貿(上海)有限公司昨日(23日)在山東省日照市簽訂了國內首單鐵礦石基差貿易合同,這標志鐵礦石期貨在定價作用發揮方面邁出實質性一步。由于國際市場黑色金屬領域尚未有權威的期貨價格,基于大連商品交易所鐵礦石期貨價格的基差貿易將大大提高我國在該領域的定價能力。
據介紹,此次,日照鋼鐵集團與中信寰球商貿簽訂的合同為5000噸鐵礦石,與永安資本簽訂的合同為一萬噸鐵礦石,以i1409合約作為基準價,并設置一定的升貼水標準,雙方約定的點價期為一個月以內。
市場普遍認為,國內首宗鐵礦石基差貿易合同的簽署,將推動“期貨價格+基差”貿易定價模式在國內鐵礦石貿易中的運用,將促進鐵礦石期現市場的緊密結合,推動鐵礦石期貨定價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全面發揮,使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水平再上新臺階。
“基差貿易在大豆、銅等貿易采購中已經普遍,今后鐵礦石基差貿易也將會成為主流。”浙江永安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勝喜表示,基差貿易是國際大宗原材料市場領域比較普遍的貿易形式,就是買賣雙方簽訂購銷合同時,暫不確定固定價格,而是按指定交易所的期貨價格鎖定基差,由買方在裝運前選擇某一時點的期貨價格作為最終交易價格。這樣,商品的定價權由上游賣方一口定價轉交給了下游買方,因此給了買賣雙方參與定價的自主權。
對賣方來講,鎖定了商品的銷售量,調動了下游的積極性,促進了商品的銷售流通;對買方而言,可以通過自己對市場的前瞻把握取得博弈價格的話語權,并便利雙方利用期貨市場進行風險管理,可以給買賣雙方帶來雙贏結果。從國內看,基差定價在有色、大豆等行業已經普遍運用。
日照鋼鐵集團董事長杜雙華表示,基差貿易的本質,最通俗的解釋就是在鎖定貨源的基礎上,由買方在一定時間內自主點價。鐵礦石基差貿易合同簽約,意味著給企業運用期貨工具的傳統思維又打開了新的一扇門戶。日照鋼鐵很榮幸成為此次中國第一單鐵礦石基差貿易合同的參與者,希望能夠為中國的礦貿、鋼貿的規范發展、為期貨現貨市場良性地緊密結合、為產業供產銷的穩定繁榮,提供一條可供大家參考的道路、為行業積累未有的經驗。
統計資料顯示,日照鋼鐵在2013年采購鐵礦石2300萬噸,采購焦炭590萬噸,銷售鋼材1300萬噸,實現了銷售收入451億元,全年實現利稅20.26億元,上繳稅金12.6億元。顯然,此次日照鋼鐵簽訂的一萬噸鐵礦石基差貿易合同,試水意味很濃。畢竟對于國內黑色金屬領域來說,基差貿易仍然相對陌生。
杜雙華強調,日照鋼鐵并不奢求通過一次貿易基差就能立竿見影地將整個行業的定價模式引上新的軌道,那需要長期探索和磨合,但他相信,以后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鋼鐵上下游客戶去了解和接受這種貿易模式,甚至在煤焦鋼、在整個行業鏈上都會陸續出現基差點價的模式。
(關鍵字:日照 鐵礦石 日照鋼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