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名譽會長吳溪淳表示,河北省涉嫌瞞報5000萬噸鋼產量。多位河北鋼鐵企業負責人表示,河北省歷年上交的產鋼數據均不實。由于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的具體任務下發到各地方政府,瞞報實際產量成為河北省各下級政府普遍使用的手段。
雖說產能過剩、價格暴跌和國家鋼鐵產業政策調整的出臺或許能夠倒逼部分企業進行轉型升級,但迫于“保增長”壓力的地方政府,卻仍在以各種力所能及的方式來對抗這場波及全國的淘汰落后產能的“鐵腕”政策。
2010年,一份所謂由德國《金融時報》援引英國一家鋼鐵咨詢公司的調查公布數據顯示,“中國每年瞞報大約4千萬噸的鋼產量—大約相當于德國的鋼產量”,盡管這一來源尚存質疑的數據后來被國內有關方面認定為統計的誤差,但是,正是這份所謂的誤差,卻驗證出多年以后“各地區統計部門過低報鋼實際產量,其中河北省涉嫌瞞報5000萬噸鋼產量”的現實情況。
同樣的河北鋼企,兩年前就曾利用“以小換大”、“先拆后建”的變相應付淘汰落后產能政策的影子至今仍在顯現。而與上次媒體報道中所呈現的“一邊淘汰、一邊擴大”的狀態的情況一樣,此次鋼鐵產量瞞報所突出的“下級政府普遍使用的手段”,卻恰恰反映出地方政府對保持地方經濟增長而無所顧忌的態度。
在土地財政日益緊縮,經濟發展陷入困境的近兩年,即便是考慮到鋼鐵產業面臨著產能過剩,利潤低迷,但一些地方政府不僅不能顧全大局,而且以一種欺騙的方式來換取地方發展的政績的方式,這無疑是一種政績沖動的自私行為。事實上,河北鋼鐵產量的虛假事例,只是當前地方利益和中央政策利益博弈的典型樣本,而在經濟增長顯現出緩慢穩定跡象的當前,這樣的博弈游戲還會以地方政府更為變本加厲的方式來繼續推進。
“GDP各省數據總和大于全國”、“地方政府干預企業直報數據”等現象似乎早已經為我們描繪出當前地方政府為了擔心經濟數據“不好看”,開始采取各種方式進行干預,而這也提示出我們,當前必須要采取一種方式來規避這樣的行為發生。
那么,應該如何才能提高淘汰落后產能的任務比重,進而有效避免地方政府的過分“染指”對數據的造假行為?實際上,好多事例早已表明:“只有健全落后產能退出的監督檢查機制,實行問責制,將淘汰落后產能目標完成情況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體系,才能最終做出解答”。而在此之前,無論是統計數據造假,還是鋼鐵產量隱瞞,正是由于缺乏一定的行政問責,才在一定程度上給地方政府留下可供操作的空間。
(關鍵詞:產能過剩 價格暴跌 國家鋼鐵產業政策 淘汰落后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