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里也出現了一批跟您文章里寫的一模一樣的螺紋鋼,我去咨詢市里有關部門,但是誰也說不出個子丑寅卯來。”近日,一位來自浙江杭州的讀者通過電話向《中國冶金報》記者咨詢和求助。
本報8月13日02版刊發的《“混淆交貨”:既要不敢,又要不能———關注與熱處理鋼筋充當高牌號鋼筋的安全隱患》一文引起讀者關注。
這位讀者為杭州某建筑工地監理,據他介紹,讀到這篇文章后,他突然想到自己負責的工程現場也有類似情況的鋼筋。大概在一個多星期前,他們的工地購進了約400噸螺紋鋼,經雨淋后已經銹成廢鋼一樣的顏色。這批鋼筋要用在杭州市政府重點工程上。他感覺這批鋼筋的外觀與《中國冶金報》文章例舉的“穿水”螺紋鋼外觀特征相符,帶著懷疑看法向當地質量監督部門反映了情況,但有關人士認為,通過物理性能檢驗,其抗拉強度、延伸率等指標不能確定有什么問題。
該人士感慨到,用這樣的螺紋鋼建重點工程實在讓人忐忑不安,如果將來建筑物因螺紋鋼出現問題,那就是人命關天、殃及子孫的大事。但是,在“穿水”螺紋鋼目前存在著易生銹、不好焊接和強度容易失效等三大難題情況下,還沒有部門、沒有人能站出來給予科學判定。
螺紋鋼是建筑行業用量最大的鋼材產品,其力學性能直接決定建筑結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為提高我國建筑安全標準,國家有關部門已明確規定要以高強度Ⅲ級螺紋鋼逐步取代Ⅱ級螺紋鋼。與微合金強化和控軋控冷強化相比,采用軋后水冷強化技術(穿水)生產Ⅲ級螺紋鋼雖然具有顯著的低成本特點,但產品在儲運過程中容易生銹。直接使用帶銹螺紋鋼會降低混凝土整體結構的性能,而使用前除銹又將增加施工方成本和工序。熱軋螺紋鋼表面氧化皮主要形成于終軋后的冷卻過程,氧化溫度、氧化時間、供氧程度和冷卻速度是影響其組成和結構的主要因素,提高水冷螺紋鋼防銹性能的關鍵在于能否在冷卻過程中改善表面氧化皮的組成和結構。
有專家表示,鋼筋余熱處理后生銹是個老大難問題。相對于空氣冷卻,穿水冷卻大大加快了終軋后螺紋鋼的降溫速度,也大大降低了螺紋鋼的環境氧分壓。冷卻水的氧分壓遠低于空氣,這使得氧化皮的組成和結構發生了變化,導致水冷螺紋鋼容易生銹。螺紋鋼熱軋過程產生氧化鐵皮的成分是四氧化三鐵,穿水后則變成三氧化二鐵,就是這種化學性質的變化造成鋼筋非常容易生銹,生銹的鋼筋做混凝土結構時是絕對不能用的。但目前,還沒有辦法解決這個難題。
混凝土抗折、抗裂性差,尤其鋼筋表面混凝土缺乏足夠的厚度時,鋼筋銹蝕產物體積發生膨脹,使鋼筋表面發生混凝土順鋼筋開裂。有研究實踐表明,鋼筋表面銹層厚度很薄時(如20~40μm),便可導致混凝土順鋼筋開裂。也就是說,鋼筋銹蝕導致混凝土開裂是容易發生的。處在應力狀態下的鋼筋(包括預應力),在遭受腐蝕時有可能發生突然斷裂。這類事故在我國比較普遍,如鋼筋混凝土橋梁突然倒塌,建筑物突然斷裂等,此類情況是腐蝕與應力相互促進的結果。應力可使鋼筋表面產生微裂紋,腐蝕沿裂紋深入,應力再促裂紋開展。如此周而復始,直到突然斷裂。因此,要盡可能避免混凝土發生順鋼筋開裂,也就是說,提高結構物的耐久性,其著眼點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阻止鋼筋生銹。
混凝土耐久性已是當今世界的重大問題,而鋼筋銹蝕問題排在影響混凝土耐久性因素的首位。我國存在著廣泛的腐蝕環境,比如橋梁道路使用“除冰鹽”腐蝕嚴重,海岸線長建有大量海港碼頭、鹽堿地(石油基地)眾多,尤其是工業環境中的建筑物,其鋼筋銹蝕破壞十分普遍。我國鋼筋銹蝕破壞的形勢是嚴峻的。因此,必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避免短期行為給后人帶來的麻煩與巨大經濟損失,要對工程的“壽命”負責,鋼筋防腐蝕已經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其重大的社會意義和長遠經濟效益是不可低估的。
據了解,截至2012年底,國內204家鋼廠有螺紋鋼產線共327條,設計產能共26615萬噸。如此巨大產能條件下,螺紋鋼產品數量滿足需求不存在問題。況且,今年底,國家將徹底淘汰HRB335螺紋鋼,取而代之的HRB400高強螺紋鋼比前者節省10%~15%用量,僅此就達到節約資源、能源等目的,而目前各鋼廠已經大批量生產HRB500、HRB600高強螺紋鋼,其減量化用鋼的效果更好。
(關鍵字:螺紋鋼 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