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河北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傳出消息,該省(河北省,下同)2015年將借力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推動鋼鐵等產業“走出去”,與國外企業在當地通過技術、裝備、產能輸出模式建設一批生產基地。
2014年,河北省壓減煉鐵產能1500萬噸、煉鋼產能1500萬噸,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在此基礎上,2015年河北省將再壓減粗鋼產能500萬噸。鼓勵企業向外轉移產能的舉措,對于化解河北省乃至全國的鋼鐵產能過剩矛盾意義重大。
那么,河北省鋼鐵產能轉移境外將如何推進?相關企業對此又有哪些看法?針對上述問題,《中國冶金報》記者近日采訪了相關人士。
重點從強化項目推進入手
據河北省政府有關人士介紹,為化解過剩產能,河北省近期先后出臺了《河北省鋼鐵水泥玻璃等優勢產業過剩產能境外轉移工作推進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關于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促進我省開放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強與中東歐國家全面合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明確了哪類產業適合向哪些地區轉移,哪里是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的重點,哪里又是技術研發合作的重點,等等。其中,《方案》明確提出,到2017年全省轉移境外鋼鐵產能500萬噸,到2023年轉移境外鋼鐵產能2000萬噸;以東南亞、非洲和西亞國家為重點,鼓勵省內鋼鐵企業將境外礦藏資源開發與境外資源深加工相結合,在礦產資源豐富地區開發礦產資源,投資建設鋼鐵生產加工基地,延長冶煉及加工產業鏈條,擴大鋼鐵銷售貿易。與此同時,河北省還將建立企業走出去專項發展基金,積極引入社會資本,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該人士表示,河北鼓勵鋼企向海外轉移鋼鐵產能,重點從強化項目推進入手,力爭實現不同階段的目標,做到推進一批在建項目、推進一批在談項目、推進一批謀劃項目“三同步”。
而《中國冶金報》記者在對河北省有關企業走訪的過程中得知,“走出去”已成為大家的共識。
據了解,邢臺德龍鋼鐵有限公司與泰國permsi鋼鐵公司等3家企業合資,在泰國安美德市工業園建設年產60萬噸熱軋窄帶鋼項目。該公司有關人士表示,他們目前正在抓緊工程建設的實施和配套資金的落實,爭取在2015年底實現竣工投產。
河北文豐實業集團在智利投資設立圣鐵礦業有限公司,開發建設阿塔卡瑪大區黑熊鐵礦項目。據透露,該項目日選5000噸鐵礦石、年產150萬噸鐵精粉一期工程將于今年建成投產,項目二期工程將于2016年開工建設。
霸州新亞金屬制品有限公司已收購印尼爪哇太平洋有限公司30%股權,擬在2016年開工建設年產20萬噸鋼管生產線。
此外,還有一批項目正處于談判進程和規劃初期階段,預計談判項目在今年也將落地。比如,武安永誠鑄業有限公司與印尼建設一期年產200萬噸鋼鐵項目,爭取2015年簽訂協議,2016年開工建設;秦皇島通聯集團與老撾太平洋礦業有限公司合作建設年產30萬噸鋼鐵廠項目,爭取2015年簽訂協議并完成相關審批手續,2016年開工建設。
據有關人士透露,河北省推進鋼鐵產能向境外轉移,將以唐山、邯鄲、石家莊、邢臺等市為主,發揮河北鋼鐵集團“龍頭”作用,帶動津西鋼鐵集團、唐山港陸鋼鐵公司、唐山燕山鋼鐵公司、新興鑄管股份有限公司和武安裕華鋼鐵有限公司等企業,積極謀劃投資項目。相關項目將以東南亞、非洲為重點區域,通過并購和綠地投資等途徑,到這些地區或國家投資改建現有鋼鐵企業或新建生產企業。河北省的想法是,爭取實現轉移鋼鐵產能1500萬噸。
前景可期政策有待落實
業內人士認為,鼓勵鋼鐵企業集體“出海”是中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鋼鐵產業向海外拓展的必然過程。河北省布局海外鋼鐵產業的前景還是值得期待的,因為在亞洲新興市場普遍面臨經濟下滑壓力的背景下,基礎設施投資可能成為帶動相關國家經濟增長的一個新的力量。同時,河北的鋼鐵企業也會為承接國家或地區提供技術、裝備、管理等貼近其市場需要的要素,而且推進建設項目屬于規模不大、工期短、見效快的項目。
河北某鋼鐵企業人士表示,鋼鐵產能向境外轉移的政策導向是正確的,一是河北省是中國鋼鐵產量最大的省份,而且全國有35%的鋼鐵產能淘汰任務落在河北。對于過剩鋼鐵產能,除了直接關停淘汰,在具體化解方面找到一套向境外轉移的可行方案是必然選擇。二是鋼鐵產能向境外轉移是開拓國際發展空間、變過剩產能為有效產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搶占國際市場。三是在海外建廠不僅能夠更貼近原料產地、終端市場,而且可以降低中國鋼鐵企業遭遇反傾銷等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概率。
河北一家民營企業老板對《中國冶金報》記者說,他們是專門設計、生產、安裝鐵前燒結豎爐設備的廠家。憑借創新技術,該企業早在5年前就先后將豎爐設備打入越南、伊朗等亞洲國家市場。此次河北省提出鋼鐵企業集體“出海”,在他看來,境外有市場,企業自身有動力、有積極性、主動配合,又有政策的助推,轉移境外鋼鐵產能的目標定能實現。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直言,借過剩鋼鐵產能轉移境外之機,以產品升級和技術創新為推手,借勢發展更先進的產能和高端替代產品,這更是大有作為的。如果國內鋼鐵企業只是把過剩產能轉移出去,沒有發展高端替代品種,那就缺乏了化解過剩產能、推動結構調整的題中應有之義。
但是,也有企業人士表示:“企業真要邁出這一步,還是有很多顧慮的。”東南亞一些國家技術水平相對落后,我國鋼鐵工業先進的工藝技術和裝備對他們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各地政治局勢、招商政策、法律環境、市場條件等,都是影響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海外政治和經濟局勢不穩定,違約事件時有發生,使得我國企業海外投資風險不斷加大。“僅憑企業一己之力,規避投資風險,做好風險防控,是很難的。企業‘走出去’,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
據了解,為保障過剩產能境外轉移,河北省政府要求,對境外投資項目核準備案、企業設立、外匯、設備和產品出口通關等各環節開設審批“綠色通道”。例如,多部門聯動,最大限度地簡化審批事項和流程,提高審批效率;設立企業“走出去”專門網站,及時發布相關政策信息,分重點國別建立對外投資信息庫和信息共享平臺,為企業提供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境外投資指南服務;協調、高效、有針對性地開展國際交流合作,開展專項、定向、訂單式培訓等,研究引進小語種等人才的相關政策,積極引進具有國際合作經驗的人才;制定鼓勵企業境外投資的相關政策措施,利用相關專項資金對轉移過剩產能的企業給與支持和獎勵。
有關人士表示,目前相關政策還有待進一步的推進。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企業更傾向于輸出技術和裝備,外國企業出資金的合作模式。但是,這種模式對合作伙伴的選擇非常重要,存在一定風險。如果“走出去”專項發展基金能夠得到加快落實,再加上400億美元的絲路基金對相關鄰國的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將變得更加有力。
(關鍵字:鋼鐵 鋼鐵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