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刺激失靈,鋼市深陷泥潭進退維谷。
對于當前的鋼鐵行業而言,與其指望“政策輸血”還不如尋求自身“止血”和“造血”機會。
鋼鐵業“換擋”:深秋轉入寒冬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們在通往光明的路上,可是現實的殘酷卻讓我們與希望的相聚后會無期。
告別曾經賺的“溝滿壕平”的時代,目前的鋼鐵行業進入發展的“換擋期”。對于鋼鐵行業的精英而言,對這種變化深有體會。
2013年9月,作為中國鋼鐵行業的巨頭―寶鋼董事長徐樂江曾經對媒體表示,鋼鐵行業尚未到達最低迷的時期,鋼鐵行業僅僅步入“深秋季節”。
2014年5月,徐樂江在一次公開場合上表示,鋼鐵業已經逐步進入寒冬。
鋼市“深秋”轉入“寒冬”,伴隨著經濟增速放緩,鋼鐵行業的發展也進入了“變速”的軌道。這一點在中鋼協1994年編制的鋼材綜合指數上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如果把100點作為基點,7月末,鋼鐵協會CSPI鋼材綜合價格指數為91.88點,連續第10個月低于100點,按月下降1.11點,降幅為1.19%,降幅較上月進一步收窄0.17個百分點;按年下降8.6點,降幅為8.56%。和上一年年底比下降7.32%。而在期貨方面,以螺紋鋼期貨為例,螺紋鋼期貨價格從3年前的每噸5200元跌到現在的3000元附近,K線圖像一級一級的瀑布狂瀉不止。
如果之前我們一直在高喊鋼市“寒冬”來了屬于“狼來了”,那么今年以來對于深陷泥沼的鋼企而言,冬天或許真的要來了。
之所以這樣說,原因很簡單,原來鋼鐵行業低迷時候賴以脫困的政策救市效應開始逐漸失靈了。
政策“輸血”效果呈現出疲態
8月18日,工信部公布第二批2014年工業行業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企業名單,共涉及鋼鐵等10個產業132家企業。根據公告,第二批名單中所涉及行業包括煉鋼、鐵合金、銅冶煉、水泥、平板玻璃、造紙、制革、印染、鉛蓄電池、稀土等十個產業。之前7月份,工信部公布了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企業第一批名單,共涉及煉鐵、煉鋼等15個工業行業的1000多家企業。
對于鋼鐵行業而言,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的緊箍咒一直在繼續。
8月15日,住建部發布信息稱,2014年全國計劃新開工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700萬套以上,其中各類棚戶區470萬套以上。截至7月底,已開工590萬套,分別達到年度目標任務的84%和70%,完成投資8500億元。
作為拉動鋼鐵行業需求三駕馬車中“鐵公基”的鐵路投資規模也在持續擴容中,從年初確定的2014年投資規模為6000億提升至一季度末的6300億元,再提升至4月份的7300億元后又提升至年中的8000億元,如此大的規模資金投入,理論上應該會在鋼市帶來不小的波瀾,可是事情確實事與愿違。
目前的現實情況表現為,政策的泡泡現在很難吹起鋼市價格上漲五彩的希望。甚至有些貿易商對這種政策刺激表達出厭倦和冷淡。
“外面政策震天響,可是反應到市場上需求根本就沒有多少跟進的時候,大家就淡而處之了。一開始大伙兒對政策還是抱著很大希望的,可是自己交易上一點改善都沒有,然后信心也就消磨的差不多了。”在豐潤鋼材市場,做型材和鍍鋅板貿易的小郭接受《現代物流報》記者采訪的時候這樣無奈地表示,“所以到了后來,不管出了啥政策我都沒關注,習慣性去忙自己的了。沒需求兌現出來,再好的政策對于我們來說也只是一紙空文。”
小郭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時候向記者坦言,對于當下政策對鋼市的影響,他也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規律。
“一般政策出臺前兩天價格會漲幾十塊錢,然后大家不買賬之后價格就再下調回來,漲漲停停大家都是炒著玩,沒有誰會真的投入進去操作的。”小郭這樣幽默地告訴記者。
對于政策刺激難以像以往帶著鋼市走出風生水起的行情的原因,分析師認為,原因主要是鋼鐵行業資金鏈緊張和供需矛盾沒有實質性解決,鋼市依然難以消化供需矛盾。
鋼鐵業求生“止血”“造血”更重要
當政策救市效果淪為雞肋的時候,這時候對于鋼企而言要想求得生存空間,這時候鋼企自身“止血”、“造血”顯得更加重要。
數據顯示,中國規模最大的前10家鋼鐵企業中,華菱鋼鐵集團負債總額955億,負債率高達82%;山東鋼鐵集團負債1394億元,負債率高達78.76%;河北鋼鐵集團負債2354億元,負債率超過73%;首鋼集團負債2845億元,負債率超過72%;武鋼集團負債1613億元,負債率超過67%;鞍鋼集團負債1742億元,負債率超過60%。
在債臺高筑的同時,鋼企的盈利水平卻沒有多少改觀。
資料顯示,2013年鋼鐵行業雖然實現利潤116.8億元,平均每噸鋼利潤28元,但是如果考慮到企業的非鋼鐵盈利,鋼鐵生產的噸鋼利潤僅僅4.2元,盈利能力僅僅可以購買一個冰棍。
而今年一季度,中鋼協統計的88家鋼廠共虧損23億元左右,其中寶鋼股份的利潤有近21億元,也就是說另外87家鋼廠虧損近44億元。對于曾經是“財富聚集之地”的鋼鐵行業而言,目前鋼鐵企業普遍“失血過多”,亟需“止血”和“造血”。
鋼鐵企業如何實現“止血”和“造血”,鋼企的負責人和業內專家學者也表達了自己看法。
對于鋼企如何脫困,分析師在接受《現代物流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鋼廠可以從自身成本控制入手,而切入點可以是鐵礦石。
“鋼廠期待鋼材漲價擺脫虧損也是不現實的,而要把控制鐵礦石成本作為經營的重點。”分析師這樣表示,“國際經濟疲軟和鐵礦石市場資源過剩使鐵礦石進口價格已經面臨比鋼材市場更大的價格下行壓力。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今年以來鐵礦石價格下降幅度為什么超過鋼材的重要原因。也是目前鋼鐵企業虧損狀況好于一季度的重要原因。未來鋼企要想脫困,成本管控依然是首選。”
對此,接受記者采訪的唐山一些鋼企的負責人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對于我們鋼廠來說,當前的首要任務就是生存下去,對于政策刺激我們從遠期看屬于看好,但是就近期而言鋼鐵企業要想脫困還是要展開自救。”唐山豐潤區一家民營鋼企的負責人接受《現代物流報》記者采訪的時候這樣表示,“現在正是我們對內強化管理,對標降低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時期,這就好比是馬拉松的中后程,誰能咬牙堅持住誰就能贏得新機遇的青睞。”
分析師表示,鋼企在戰略上要盡早調整經營策略,不管多元化也好,產業鏈上下深入也好,不轉型是不行的。戰術上就及時按需訂產,降低庫存,尋求更低原材料降本增效。
(關鍵字:鋼鐵 鋼鐵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