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板坯連鑄連軋流程有許多優點,但在國內采用該工藝流程生產無取向電工鋼的時間僅不到10年,仍有不少技術難關尚未攻克,存在可能影響無取向電工鋼質量的潛在問題如下:
鑄坯澆注質量:該工藝鑄坯易產生邊裂,澆注過程輥縫收縮程度大,使鑄坯受到夾持力,內部質量不佳。
帶鋼表面氧化鐵皮較重:相對比傳統工藝,薄板坯連鑄連軋流程表面氧化鐵皮更難去除,除鱗水壓力高達40MPa。對硅含量較高的無取向硅鋼,氧化鐵皮較其他鋼種更難去除。國內外一些鋼廠在生產中均遇到過氧化鐵皮嚴重、難以酸洗的問題。
瓦楞狀缺陷:盡管薄板坯連鑄連軋工藝能改善鑄態組織,提高等軸晶比例,但總體晶粒細小。尤其是在低碳(<50ppm)、硅較高(≥1.7%)的牌號(約50W470及以上牌號)的無取向硅鋼薄板坯連鑄過程無電磁攪拌,柱狀晶比例高,熱軋過程中無相變,細小柱狀晶難以被破碎,產生纖維狀組織,遺傳至后道工序乃至成品表面產生幾微米寬的瓦楞狀缺陷。這也成為薄板坯連鑄連軋流程生產無取向電工鋼產品過程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
夾雜物尺寸:從目前薄板坯連鑄連軋生產的實踐經驗來看,此流程由于夾雜物含量較高和熱軋板中第二相析出物尺寸相比傳統流程略小,與無取向電工鋼工藝控制過程中希望熱軋板中雜質元素盡可能以粗大第二相的形式存在的原則相悖,因此在生產更高級的無取向電工鋼方面(如高牌號及薄規格)將有更大的難度。
(關鍵字:電工鋼 生產 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