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國家工信部原材料司處長張德琛在參加一個鋼鐵論壇時公開表示,繼4月份公布第一批符合《鋼鐵行業規范條件》的企業名單后,目前工信部正在進行第二批符合《鋼鐵行業規范條件》名單的申報工作,名單將在年底前公布。
據了解,工信部將把80%鋼鐵產能納入到規范管理名單中,對不符合規范條件的企業,將逐步壓縮其生存空間,迫其退出市場。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雖然不符合規范條件的鋼鐵產能將成為整治的重點,由于缺乏具體明細的退出機制,“名單化”管理能否見效依然值得商榷。
預計70-80家鋼企入圍
2013年4月28日,工信部公布第一批符合《鋼鐵行業規范條件》的45家企業,其中包括了寶鋼、鞍鋼、攀鋼等3家央企在內的國有及其控股企業共30家,還包括了沙鋼、南鋼、方大特鋼等民企共15家。合計鋼鐵產量約3億噸,占全國粗鋼產量的41.4%。
但是在上述入圍的45家企業中,產鋼第一大省河北沒有一家企業入圍,主要原因是當時河北省的鋼鐵企業正在進行重組,所以沒有參加申報。
“公司肯定是希望能夠進入到符合規范條件的名單中,而不至于成為‘黑戶’。現在規定的相關標準也都符合,年中已經申報上去了,在等結果。”河北鋼鐵集團一位高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表示。金銀島鋼鐵行業分析師徐勇波告訴記者,預計在工信部今年年底公布的第二批名單中,企業的數量將會比第一批多不少,預計在七八十家的水平。
“黑戶”或借機轉正
“從目前中國的鋼鐵產能上看,預計有20%的產能達不到工信部的標準,這些產能必然成為‘黑戶’。”相關的政策出臺了很多,但效果甚微。一個關鍵的問題在于,這些“黑戶”產能將怎樣才能真正退出市場。
此前工信部官員公開表示,對不符合規范條件的企業,工信部會和有關部門綜合運用差別電價、財政獎勵、考核問責等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逐步壓縮其生存空間,迫其退出市場。不過在朱喜安看來,這個表述依然籠統而且缺乏執行力。
在《鋼鐵行業規范條件》新規定實施后,此前的行政審批式管理變為“名單化”管理。正是這一轉變,已經為此前不少沒有經過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審批的“黑戶”鋼鐵企業提供了轉正機遇。其典型代表就是已經入圍第一批名單中的民營企業——江蘇沙鋼集團公司。該企業2010年已獲得工信部的審批,但發改委不予轉正。
(關鍵字:鋼鐵 鋼鐵產能 寶鋼 鞍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