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期,環保部華北督查中心調查發現,一些環境違法違規項目“不怕查、不怕罰,甚至主動請求處罰”。其中河北省唐山、邯鄲、秦皇島、邢臺4個地市近年內建成或在建的鋼鐵項目34個,均無任何環保手續。
“先違法建設,再請求處罰。”環保部華北督查中心(以下簡稱華北中心)在近期完成的專題督查中發現,一些環境違法違規項目“不怕查、不怕罰,甚至主動請求處罰”。華北中心表示,類似的違法問題不僅涉及范圍廣,而且違法程度也比較嚴重。
在質疑這些違法企業“膽量何來”的同時,華北中心認為,建設項目“未批先建”,有地方政府的影子推手。
華北中心呼吁用重典、出重拳。“對發現存在典型環境違法問題的企業,做到處罰到位,責任追究到位,媒體曝光到位,實施‘環保風暴’行動。”
24個在用機場僅半數通過環保驗收
當前,建設項目環保“未批先建”、“未批先試”的違法違規行為屢禁不止,問題久治不愈。敢于先上車后買票、再請求處罰的膽量從何而來?華北中心就此進行了專題督查。
督查發現,這些項目主要分布在鋼鐵、鋁業、電力、煤炭等行業。
2011年至今年9月,華北中心共檢查發現了45個“未批先建”違法建設項目。華北中心說,“結果觸目驚心。”
就鋼鐵行業,華北中心對河北省唐山、邯鄲、秦皇島、邢臺4個地市進行督查檢查,發現近年內建成或在建的鋼鐵項目34個,均無任何環保手續;內蒙古包頭、赤峰,2座高爐均無任何環保手續;河南省某特鋼深加工項目無環保手續。
鋁業方面發現,河南省兩家鋁業有限公司分別新增110萬噸/年、150萬噸/年氧化鋁項目,無環保手續。山西省某鋁業有限責任公司氧化鋁項目“批小建大”。煤炭行業,發現山西省某能源有限公司擅自建設1臺300MW機組,內蒙古某熱電廠2臺300MW機組,均無環保手續。山西省某煤業有限公司、某能源開發有限公司一煤礦均存在未批先建行為。
同時,華北中心對49個建設項目進行環保驗收現場檢查時發現,從投入生產到環保驗收平均時間為2年1個月,其中能夠依規在三個月完成驗收的項目僅有1個,僅占2%,在一年內完成驗收的項目為13個,占26.5%,存在超期生產的違規項目占到71.4%。此外,當前,華北地區現有24個已投入使用的民用機場,但通過環保驗收的僅為12個,僅占50%。
請求處罰建設單位有恃無恐
“檢查中發現這些違法建設項目的業主單位多數有來頭、有背景。其中不乏央企、省企和上市企業。”華北中心表示,這些建設項目“對于環保檢查從容應對,對于環保處罰坦然相待。”華北中心說,“這種‘榜樣’和‘典型’示范,致使建設項目形成‘不怕查、不怕罰’的潛規則,影響很壞。”
華北中心透露,內蒙古某熱電廠無任何環保手續,擅自建成2×300MW機組并投產,2008年環保部對該項目補辦的環評文件不予審批后,如今該項目煤照燒,煙照排,且少了環保束縛。
華北中心警告說,當前,違法建設項目呈現出主動請求處罰的新動態。其中,一些難以通過環評審批的建設項目,先上馬建設投產,造成既定事實后,利用環評法中有關限期補辦手續、罰款十萬元的條款,主動請求處罰,達到補辦環保手續的目的。
“不少項目采取這種‘曲線救國’的方式取得了預期效果,有了成功‘示范’,原本心存余悸的,也壯起了膽,大干快上,爭取搭上這班車。”華北中心透露,三門峽某鋁業有限公司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該項目“未批先建”項目經過處罰后,補辦了環評審批手續,同在一市的另一家鋁業有限公司也希望采取這種方式獲得環保手續。
“目前,許多違法項目都千方百計往這條路上走。”華北中心說。
監管漏洞使環保閘門缺口被打開
對于這些違法違規問題形成的原因,華北中心也進行了分析。華北中心認為,“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仍是主要原因之一。
華北中心表示,對于“未批先建”環境違法行為,環評法的罰則是責令停止建設,限期補辦手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的罰則是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可以處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罰款十萬、限期補辦,給違法行為留下了‘活口’,甚至是企業樂于接受的結果。責令停止生產,但執行力有限,多數企業借‘大修’替代停止生產,風頭一過,又開始投入生產。”華北中心說,在依法審批難以通過、且時間長成本大的情況下,一些企業鋌而走險,走上了違法干起來再接受處罰補辦手續的歪路子。
同時,監管機制、體制存在漏洞,環保閘門被打開缺口。
華北中心表示,當前,建設項目環境監管重審批、輕監管的問題依然突出,“行政資源主要放在‘入口’,坐等建設項目上門,對不走‘正門’建設項目實際運行情況關注不多,重視不夠,對違法建設項目打擊主動性差。”
此外,重檢查,輕處罰,執行力有限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華北中心表示,長期以來,建設項目監管領域存在“重查輕處”、“查多處少”的現象。該叫停的,不能堅決叫停;該處罰的,不能處罰到位;該追究責任的,不能落實到位。
“國家審批建設項目,各級環保部門均有管理之責,但管理現狀尷尬在于:能管的看不見,看得見的管不著。”華北中心借用流傳的一句話說,原因在于,“上層部門不發力,中間部門不使力,下層部門不給力,協調工作很費力。”
華北中心坦陳,建設項目“未批先建”,有地方政府的影子推手。“一些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成為當地重點項目、首長工程、財政工程的現象屢見不鮮。”華北中心說,地方環保部門對于這些項目敢怒不敢言,甚至還要在壓力下替這些項目跑關系辦手續。
呼吁媒體曝光到位實施環保風暴
如何治理這些沉疴,華北中心建議,在環保法修訂過程中應對“未批先建”項目實施責令停止生產的責任主體、實施方式、實施時間、責任追究予以明確,以確保應叫停的項目真停真關;對“未批先建”項目補辦環評手續仍未獲批項目,應明確罰則,阻斷類似一些熱電廠未批先建的案例不斷產生。
華北中心還提出,應對電力、有色、化工等重點行業審批項目進行全面梳理,對未批先建較為突出的地區和企業集團,實施區域限批。
同時建議,凡是存在“未批先建”違法行為的項目,終身不能通過上市企業審查和環保核查;所排放的污染物總量加倍計算;足額收繳排污費,并不得返還;對“未批先建”項目申請環保治理資金等,一律不予審批。
(關鍵字:河北 鋼鐵項目 環保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