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從消息人士處獲悉,為了避免重蹈淡水河谷“馬來西亞”號覆轍,交通運輸部在關注到淡水河谷另一艘大船計劃來華后,馬上召集各大港口負責人,向他們重申了交通運輸部去年出臺的新規定,即《關于調整超設計規范船型船舶靠泊管理的通知》,對超過現行規范設計船型的大型干散貨、油品船舶,不再采取“一船一議”的方式進行靠泊管理,而必須嚴格執行“論證—審查—核準”程序,讓各大港口負責人保證按照新規定來作業。
值得注意的是,如此一來,淡水河谷大船停靠中國的計劃被打破。據了解,今年淡水河谷在中國船東協會一片反對聲之中,4月15日“VALEMALAYSIA”(淡水河谷馬來西亞)號成功停靠在連云港港口并卸下鐵礦石,并在4月17日悄然離開。事實上,就在幾天后,淡水河谷的另一艘大船也已來到中國附近。“淡水河谷的大船已經幾次在未經核準的情況下停靠中國港口,港口與淡水河谷的這種‘生米做成熟飯’的做法也未遭到交通部的嚴厲懲罰,可怕的是他們的這種做法會常態化,那樣會置交通部于尷尬境地。”業內人士指出,交通部這次舉措給淡水河谷有力一擊,對于督促新規落地實施是很有效的。
實際上,為了能向中國賣出更多鐵礦石,淡水河谷從2006年開始籌備建造大船計劃。根據計劃,共建造35條40萬噸級大船,19條是淡水河谷擁有,另16條是其他船東擁有,每年的運力約合5500萬噸。
“一直以來,淡水河谷和并稱為三大礦山的另兩家礦山,即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力拓相比,礦石品位較高,但是卻因為距離較遠(巴西到中國海運45天,澳大利亞約10天),無論從成本和時間都略遜一成,建造大船正好彌補了這方面弱項,淡水河谷也希望可以爭奪到中國市場更大的份額。”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全球鋼鐵市場疲軟,原本炙手可熱的鐵礦石也因為全球開采量擴大、需求下滑原因開始“遇冷”,淡水河谷對于爭奪中國市場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淡水河谷公布的2013年第一季業績顯示,淡水河谷相關盈利為31.99億美元,按年減少10.12%。經營收益112億美元,較去年第4季減少10.7%,按年則減少5.37%,效益下滑主要原因是“銷量下降所致”。
資料顯示,目前,淡水河谷公司在中國建立了6家合資公司,中國是淡水河谷最大的客戶,2012年,中國地區出貨占淡水河谷總營收的34%。同一年,中國從淡水河谷進口1.34億噸鐵礦石,大約占該公司全年鐵礦石銷量的一半。
然而,不斷下跌的鐵礦石價格卻足以證明三大礦山將面臨巨大銷售困境。中國鋼鐵工業協會6月5日通報稱,截至5月末,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CIOPI)為452.41點,環比降幅為5.11%。其中,國產鐵礦石價格指數為343.90點,環比下降5.55%;進口鐵礦石價格指數為496.52點,環比下降4.98%。
對于“淡水河谷大船停靠中國一事”,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均表示擔憂,相比較“兩拓”而言,淡水河谷在中國鐵礦石現貨市場的競爭實力將增強,但這并不意味著鐵礦石價格會下跌,因為淡水河谷可能同樣會利用壟斷地位來操控鐵礦石市場,并且將鐵礦石利潤最大化。特別是我國每年近7億多噸的鐵礦石進口量,航運保障無疑非常重要,目前三大礦山中“兩拓”在海運方面已經具備很強的壟斷,令人擔心的是,在目前航運業低迷情形下,淡水河谷40萬噸級散貨船投放市場后會進一步增加運力過剩局面,人們對航運業的預期會更悲觀,也會加速一些航運企業的倒閉。在航運結構里面,鐵礦石占大頭,一旦淡水河谷將35艘超大型船舶投放到市場,將可能改變現有的航運業格局,屆時不但會壟斷礦石價格和供給,還會控制整個海運市場,對于鋼廠而言風險更加難控。
中國船東協會副會長張守國告訴記者,BDI(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眼看就要跌破800了,航運運力嚴重過剩,阻礙了航運業復蘇。
面對來華的坎坷之途,淡水河谷公司執行董事馬定思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如果Valemax一直無法停靠中國,淡水河谷公司則準備用Valemax運輸鐵礦石到周邊國家的港口,比如菲律賓、馬來西亞等,然后再用小船轉運至中國。今年11月,淡水河谷就計劃在馬來西亞成立船舶配送中心。
(關鍵字:礦石 淡水河谷 鋼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