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鋼材市場進入傳統淡季,鋼材需求進一步減弱。
11月27日,《每日經濟新聞》從中鋼協發布的最新數據獲悉,預估11月中旬全國粗鋼日均產量為195.18萬噸,旬環比下降0.25%。雖然粗鋼日均產量依然高于190萬噸,不過這一數據仍低于5月上旬204.53萬噸的年內最高位,但是,中國粗鋼產能已達9億噸左右的產能基數令鋼價無喘氣機會。
記者注意到,在今年9月中旬開始的這一輪鋼價上漲中,鐵礦石價格漲幅大于鋼材價格,且焦炭價格依舊處于上行通道。“成本的上升造成鋼企盈利下降,成鋼廠控制產能釋放的因素。”
“進入傳統淡季的11月份,國內鋼材價格先揚后抑,從當月中旬開始呈現震蕩趨弱走勢。近期,受氣溫影響,北方地區建筑工地陸續停工,鋼材價格持續走弱,而受制造業緩慢復蘇,板材價格表現相對較好。”
眼下,鋼鐵業確已進入10年來最困難的時期。日前,工信部原材料司鋼鐵處處長張德琛在某論壇上稱,每生產1噸鋼材將虧12元,而這根本原因就是產能過剩。
持續寒冷的天氣也對鐵礦石市場構成壓力。
昨日,來自價格報告機構普氏能源資訊的最新數據顯示,在中國交貨的基準鐵礦石價格已下跌25美分,至每噸119.50美元。鐵礦石價格兩周來已累計下跌將近4%。
不僅如此,來自巴西淡水河谷等鐵礦商的最新報價也遭到了冷遇。鋼廠和鐵礦石交易商擔心鋼鐵需求疲軟會導致庫存增加,因而不愿積極買入鐵礦石。
“這波鐵礦石價格和鋼材價格下跌時間較為接近,說明鋼材價格下跌傳導到原料的速度加快了。究其原因是鋼廠和貿易商的心態都更加謹慎,尤其是鋼材庫存和鐵礦石庫存都在下降。
(關鍵字:鋼鐵 鋼價 產量 鐵礦石 需求)